第92章 亮底牌 (第1/3页)
“徐厂长怎么走了?”
王亚娟拿着文件进来,回头瞅了一眼走廊,道:“刚刚他找你很急的。”
“没事,解决了。”
李学武看着手里的文件问道:“怎么了,有事吗?”
“首汽丁副总经理来访,不做宣传吗?”她将手里的文件递了过去,解释道:“这是我们做的宣传方案。”
“八字还没一撇呢。”
李学武先是看了一眼桌上的文件,却连封面都没有翻开,抬起头看着她讲道:“等有一定了再说吧。”
“我们能知道什么时候有一定啊。”王亚娟按住了那份方案,坚持道:“要不你先看看,也得让我们有个标准,否则时间上怕来不及。”
“宣传处什么时候将时效性调整到如此提前的地步了。”
李学武见她坚持,便拿过文件看了起来。
王亚娟则撇了撇嘴角,道:“因为我们怕了熬夜加班做方案。”
“嗯,挺好的。”
李学武简单地翻看着手里的文件,嘴里肯定道:“就这么准备吧。”
“就没别的意见了?”
王亚娟看着他讲道:“别到时候你又不满意,我们白做这个了。”
“时移世易,计划赶不上变化的道理你懂不懂?”李学武将手里的文件放回到了桌子上,看向她讲道:“如果你怕时间上来不及,那就多做几套方案应急,将各种情况提前考虑到了。”
“那还不如现做了——”
王亚娟很不满意地收回了文件,皱眉讲道:“做点工作怎么这么难。”
“什么工作不难?”
李学武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道:“要不你坐这,我去做方案?”
“你故意的是吧?”
王亚娟看了看他,道:“我只是想将宣传工作的次序进行合理调整……”
“优化。”李学武突然说道。
“优……化……”王亚娟被他提醒的突然不会了,这又是个新词?
李学武见她不说了,便讲道:“尝试优化工作流程是对的,但你得考虑实际情况,尤其是宣传工作。”
他点了点手边的文件强调道:“你要宣传的这个人他都不确定自己明天能不能完成任务,请问你怎么办?”
“是拿着刀逼着他赶紧做决定,还是认投浪费了今天的时间?”
王亚娟无语地看着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的解释。
“宣传工作的属性本来就是滞后且复杂的,因为没人能预测未来。”
李学武语气淡然地讲道:“这不是一场足球比赛,结果就那么几个,你们有足够多的时间提前写好稿件。”
“我这么告诉你,首汽的这位丁总现在都确定不了明天要干什么。”
“那怎么办?”王亚娟皱眉道:“难道我们还得去采访他?”
“你觉得这个时候合适吗?”
李学武抬了抬眉毛,道:“他现在正纠结是选择羚羊还是白羊呢。”
“什么羊?!”王亚娟懵了,怎么还选上羊了,对方不是首汽副总嘛,怎么干到农林畜牧赛道来了。
“行了,按我说的做吧。”
李学武目光重新落在了手里的文件上,嘴里交代道:“有消息我会让人通知你们的。”
“要是那样就好了——”
王亚娟心里说的,哪次办公室提前跟宣传通气了啊。
这不是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而是工作性质限制了两个部门之间的通气。
你想吧,办公室给领导做服务,工作能说给宣传部门?那不然自己喊去好了。
“你说——”王亚娟说完了正事却没有急着走,而是轻声问道:“徐厂长是不是还惦记着营城港的事儿呢?”
“什么意思?”李学武抬起头看着她问道:“你惦记上了?”
“我哪够资格——”
王亚娟看了他一眼,道:“就是问问,听说营城港的负责人还没定呢。”
“做宣传工作就是不一样啊。”李学武打量着她讲道:“都开始关心这种问题了。”
“你能别老这么说话嘛。”王亚娟瞪了他一眼,道:“寒碜人有意思?”
“我就是想打听打听,营城港下一步的人事安排。”
她也没藏着掖着,直白地问道:“原本我听说集团定的人选是卜副秘书长,可现在卜副秘书长去了联合能源总公司,那下一步该是……”
“连集团都没定呢,你觉得我会知道?”李学武瞧着她问道:“你想去营城港?”
“你觉得可行吗?”
王亚娟试着问道:“听说他们正需要对外工作人员,还有海外培训的机会,我想去试试。”
“营城港是股份项目,确实如你所听到的。”李学武点点头,不过又提醒道:“但去好去,回来就不好回来了。”
“什么意思?”王亚娟皱眉问道:“你说的是去营城港好去不好回,还是去海外培训不好回?”
“有外商参与的股份项目,组织人事是单独划分管理的。”
李学武看着她解释道:“你可以从集团调过去,但没法再调回来了。”
“人事关系壁垒是单向的,集团不能接收这类项目的管理干部。”
他含蓄地讲了讲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又提醒道:“除非你能做到总经理或者副总一级才有机会回到集团序列。”
“怎么会这样——”
王亚娟皱眉讲道:“他们只跟我说营城港的管理氛围更先进,更现代化,可没说不能再调回来了。”
“你是想出去走走,还是想换个工作环境?”李学武想了想,说道:“其实做宣传工作也有机会出去的。”
“那得猴年马月了——”
王亚娟撇了撇嘴角,一副不想了的表情,可在临走前又问道:“那是纪副秘书长会去营城港任一把?”
“帮我叫一下张兢主任。”
李学武没回答她的问题,而是给她找了个活干,省的没完。
“哼——”王亚娟只敢这么哼一声,随即便出了门。
***
到底是选羚羊还是选白羊,这个问题丁志臣纠结了两天。
他来钢城三天,第一天下午见到了李学武,两人谈了很久,差点谈崩。
第二天钢汽的厂长吕源深接待了他,并陪他转看了钢汽的几条生产线。
丁志臣也是见过世面的,但一走进钢汽的生产车间便被震惊到了。
先不说占地面积极大的流水线生产车间,也不说如长龙一般盘旋在车间上空的流水线机械吊架,就说车间卫生。
他刚开始真没注意到这一点,可就在吕源深陪着他来到车间门口的时候,负责接待的车间主任竟然给他做了参观前的警示教育。
在警示教育中明确告诉他发生危险时哪里是逃生通道,哪里是灭火器存放位置,地面绿色区域可以行走,红色区域禁止通行……等等眼花缭乱的信息。
其中有一条,进入车间参观的过程中,任何垃圾都要投放入垃圾箱。
车间主任在宣讲这些的时候语气很严肃,怕他心里不高兴,吕源深还在一旁轻声做了解释,讲了各项提醒的目的。
丁志臣听的时候哼哈的,可内心却在好笑,笑对方正在整景。
这种事他见多了,无非是为了撑面子,在客人参观的过程中表现出好的一面。
他没吱声,到人家地盘了,该怎么做就得听人家的。
车间主任宣读了参观须知,这才带着他们走进生产车间。
只一瞬间丁志臣以及随行人员便明白了刚刚车间主任提醒的那些话,这些话绝对是真实的,一点不搀假。
站在通道口,沿着脚下的绿色路线一眼望过去,没有这个年代普遍存在的工业扬尘感,特别的整洁干净。
所有通行线路,无论红的还是绿的,通通是横平竖直的。
就在参观的过程中,丁志臣看到有叉车挑着货箱在红色通道通行,与他们所在的绿色区域形成了安全隔离。
这种现象如果不是进车间前由车间主任强调,他们还不会如此惊叹。
红绿通道被严格地区分开,他们走这一路都没见到有工人踏上红色区域。
“这是徽省合力叉车。”
吕源深见他们看的新奇,以为是好奇搬运零部件的叉车呢,这才做介绍。
丁志臣回头看了他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生产车间都分红绿通行区?”
“哦,您是说这个啊。”
吕源深才反应过来,认真地点点头介绍道:“这是我们集团安全生产标准化最新执行标准,67年以后建的厂区都是这样的制度。”
“怎么做到的?”丁志成手指划了划眼前的红绿通道询问道:“你们是怎么要求工人严格执行这一规定的?”
“因为死过人。”吕源深顿了顿,这才讲道:“其实集团现有安全生产标准化大部分内容都是总结于以往的安全生产事故。”
“尤其是每一条看似不合理的规定后面都有至少一条人命在注释。”
他指了指红色通道行进中的叉车介绍道:“之所以用颜色区分通道,是因为叉车工作有盲区,行进速度较快,而且携带的货物有倾落的风险。”
“流水线作业,看似速度不快,实则工业制造速度非常快。”
他自信地介绍道:“就是靠着集团统一规定的安全生产标准,我们才能实现日产超过200台汽车的目标。”
“200台!”丁志臣惊讶地问道:“这么快!这么多!”
“是的,没错,就是这么快,这么多。”吕源深笑着介绍道:“自从轿车生产线独立以后这个速度有所增加。”
“一天两百台,一个月至少——六千台!”丁志臣不敢相信地确定道:“你们厂能实现月产六千台汽车的目标?”
“是独立生产线,不是我们厂。”
吕源深微微一笑,抬手示意他继续往前走,嘴里却淡淡地装哔道:“我们厂还有很多这样的生产线,没什么好惊讶的。”
我去年买了个表!
丁志臣有句话在嘴里转了一个圈没有说出来,差点忍不住。
什么叫没什么好惊讶的!
“这么多车,你们卖的完吗?”
“没有一点库存,月月清。”
吕源深笑着介绍道:“大部分供应给了海外市场,运汽车的货轮就停在滨城港,铁路直达。”
“不过这种情况会慢慢改变的。”
他又介绍道:“我们集团组建了营城港区,未来这些汽车会从那里上船,出口到海外市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