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考卷可以复印么? (第2/3页)
两,给知府衙门送五千两,再给下面的州县各送两千两,余下六千两给各州县的教谕们一人送一千两。”
“这是为何?”
马学正有些不解也有些肉疼,明明府学自个挣的钱,凭什么要给省里和府县呢。
“往后咱们府学跟省里和下面打交道的日子长着,借读这事又不是今年办了明年就不办,若要地方上配合府学,咱们就不能光吃肉不让人家喝汤。”
赵安的解释实际可以用“独财不肥”来解释。
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道理。
任何事情只要有人做了,并且的确有很大收益,那么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第二个做这件事的人。
借读这事在扬州搞的沸沸扬扬,收费标准也是透明化,把账一算就知府学从中挣大发了。
既然府学能搞借读,那下面的州县学是不是也能搞?
到时为了抢“财源”,难保各地的县学不出台限制转校令。
所以,必须提前把这些麻烦解决掉。
解决麻烦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有肉大家一起吃了。
至于为何给省学政衙门送七千两,则是确保省里对扬州府学的“创新”不反对,要不然省学政衙门一通文件下来说扬州府学乱来,要求立即停止借读,这事就不好弄了。
除非赵安现在就请和中堂来做外援,要不然还真斗不过坐省里第四把交椅的学台大人。
至于府学内部教职员工们如何分这蛋糕,赵安之前就定过比例,说话算话,绝不多拿的。
不过作为“活动资金”的那笔钱,只能校长大人一个人支配。
安排完这件事,赵安在马学正等校领导陪同下同刚刚从各地新招聘过来的老师们亲切见面。
府学在江南招了十二位“名师”,在苏北各地招了二十多个,都是当地风评不错的好先生,有悄悄从县学挖来的,也有是自己开私塾的。
除了工资涨一倍外,赵安还考虑老师们个人情况,也就是若有家属想随校的一律给安排在府学干活。
基本就是照搬后世的人才引进办法,能给到的福利全给。干的好,教出的学生考上秀才和举人比例高的,给个学官编也不是不行。
总之,赵安就跟老太爷一样,只要下面人干出令他满意的成绩,他这老虎机绝对腾腾往外开火车,西瓜、双星、双七随便炸。
校长大人同新老师们的头一次见面肯定不差事,赵安让马学正安排财务一人包了十两红包,亲手发到每位老师手中。
虽然这种做法很粗俗,看着与他这个教授大人身份不符,却搞的会谈气氛非常融洽,一众新来的老师对年轻有为的赵教授也是称赞有加。
哪个当老师的不喜欢钱?
快结束时赵安又询问众位老师还有什么困难,只要他这个教授大人能办到的肯定给办。
结果有个带家眷过来的江南老师说分配的“宿舍”太小,他一家四口住的十分不方便,而且公房的茅厕较远,卫生环境也不好。
“对,对,”
赵安忙看向马学正,“咱们府学的公房都是几十年前盖的,有些甚至都是百年前的,先生们哪里能住这种老破小的公房呢,你们几个商量一下,议一议,是不是在附近买块地皮新建一些公房?”
马学正同一众学官自是连连点头,表示马上将这事安排上工作日程,争取尽快完成校长大人提出的这一事涉全体教职工福利的好方案。
反正现在府学有的是钱,买块地皮盖房子一点困难也没有。
“一定要把这件事当成府学的头等大事来办,一定要让老师们对咱们扬州府学的教化、居住、生活各方面都感到满意,这样老师们才能踏实教书,学生们才能受益匪浅.”
校长大人很高兴,又问哪些老师教强化班,又哪些老师教普通班。
强化、普通的概念,童训导他们早已向全体教职员工灌输解释过。
了解大概后,赵安又提出尖子班概念。
就是把府学有望能冲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