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贼与观 (第3/3页)
会做多余的事。
全性的人也不喜欢有人头顶管着管那的。
冯耀带钱回来,最开心的还是陈三小姐,第二天的酒桌上,傅源明细能感觉到陈三小姐的心情很愉快,看冯耀的样子,昨晚过得也挺不错的。
这一年,冯耀还是跟去年一样,跟在全性门人身边,不管,只“观”。
唯一值得叙述的,是冯耀认识了一个朋友。
傅源很是惊讶:“朋友?难得从你口中听到这个词。”
冯耀哈哈大笑,道:“人家可是术士家族的,却能跟我一个全性聊得来,还为我加入了全性,难道还不够“朋友”二字吗?”
傅源笑着道:“朋,志同道合,友,相辅相成,你口中的这个术士,不简单啊。”
冯耀点头,道:“他叫谷畸亭,对气局概念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加入全性,不管闲事,也不做恶事,就是为了观人观气观性,这一点与我相同。”
傅源叹了口气,道:“有个词叫“旁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有的时候,旁观者未必清。
就好像悠闲地小鸟看得见长江奔流入海,却不清楚江水为什么会执着于海洋。
有时候袖手旁观,是难以厘清是非得失,兴衰成败的。”
冯耀会意,道:“旁观者,不求他诀,只乞与长生。”
傅源认为袖手旁观,置身事外,很难有感同身受,刻骨铭心的体验,冯耀确认为“千经万术,惟在心也”,超脱利益纠葛,更能看清本质。
这是道家跟儒家的理念区别。
儒家重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种先天的良知良能所带来的深层次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来明悟本心。
而道家直指本心,其他的都是妄谈。
傅源也没有反驳,只是叹了口气,道:“只有圣人才能生而知之。”
人有一颗本心,以及本心之上的各种人为的“伪”,只有圣人才能直指本心,普通人一生都被困于各种“伪”,不得解脱。
儒家,就是针对各种“伪”而出的解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