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跨时代的工艺结合 (第3/3页)
清。
从匈奴到鲜卑,再到柔然、突厥、再到契丹女真、蒙古满清。
你先别管他真不真,你就说全不全?
林思成和王齐志面面相觑,眼中流露着掩饰不住的惊讶。
因为一个人学的再精,也不可能将上下五千年,纵横二十四朝,乃至北方出现过的游牧民族的黄金工艺学全,给林思成都不行。
也别说两辈子,八辈子都不可能。
也不可能把具有这些手艺的师傅全部集齐,不然这店开不到西京。
有这技术,故宫敢给他在紫禁城墙上掏个门。国博敢给他在一楼展厅支个摊,就在天安门对面……
心中惊的不要不要的,师生俩低头细看,不大的功夫,两人又齐齐的呼了一口气:大都是机铸品,用来骗外行的。
大致就是到各大博物馆拍照取样,更或是直接买的一比一的文创周刊,拿回来复制。
材质大都是铜鎏金、银鎏金,但你要问,那肯定是纯手工艺品。
所以价格都不低,最低的也在千以上。
但也不凡精品,比如一支龙凤纹镀金银簪,用的就是宋代的浮雕凸花工艺。
还有那樽仿万历的银丝镀金翼善皇冠,用的就是明代的花丝镶嵌技术。
而这两种技术,都传承于唐代的金八艺。
暗暗感慨,大致扫了几眼,师生俩齐齐的拿出放大镜,对准了一口樽鎏金铜殿。
国宝,铜鎏金浮屠。
出土于宝鸡扶风,唐代皇家寺庙法门寺,真品如今珍藏于法门寺博物馆,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比玛瑙杯还早。
刚到宝鸡那会,王齐志还着重研究了一段时间。
这会再看,与法门寺那樽几乎一比一:高足有半米,底宽一尺,模铸成形。
上下三层,塔基、塔身、塔刹。底须弥座,三层护栏渐护栏,门额铺作人字形斗拱。
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六个相轮依次渐小,以上各有宝盖、圆光、仰月、宝珠。
塔门是关着的,但能打开,里面还有一樽银棺,棺内还有一枚据说是释迦摩尼的舍利。
当然,说的是真品。林思成和王齐志都能看的出来,这一樽是做旧的现代仿品。
但仿的挺真,比例绝对一比一,包括轻微氧化的青铜质感,都仿了个九成九。
关键的问题是,两人看了好久,竟然没看出这一樽和法门寺珍藏的一樽,工艺上有什么区别?
失腊法砂模铸型、塔基与塔身通过铜质榫卯连接、塔刹(相轮、宝珠)以插接方式固定。
纹饰符号一律为无模錾刻,鎏金工艺为金汞齐法。
最关键的就是这一点:真浮屠是“涂金七次,火炙去汞”,这一樽也是“涂金七次,火炙去汞”?
最难的也是这一点:棱角、纹饰、弧形踏步与檐角,都需局部补金并分次精细烘烤,不然铜胎会变形。
虽然金汞齐的技术并未失传,一直都有继承,但不借其助任何现代工具和化学药剂,能做到这一步可谓是难之又难。
两人看了又看,看了再看,足足十多分钟。
迎宾跟在后面,讲又不让讲,走又不敢走,无聊的直打哈欠。
突然,林思成直起腰,偏着脑袋左右对比了一下:“老师,你有没有觉得,这樽更亮一点,锤揲纹路更淡一点?”
“就算更亮一些,也算正常吧!”王齐志不是很确定,“毕竟是新铸的仿品!”
“不太像是仿铸的原因!”林思成眯着眼睛,“倒更像是……玛瑙压光?”
啥玩意,玛瑙压光……唐代哪有这个技术?
王齐志怔愣的一下,飞一般的低下头,又把放大镜凑了上去。
而后,眼睛越睁越大,越睁越大。
他之前只顾着辩别工艺特征,没太注意看:高倍镜下,七层的鎏金层,几乎看不出明显的分层和孔隙。
这明显是林思成所说的,镀好后用器物反复压光,使金层更为厚实,自然而然的,表面会呈现着独有“哑光金”。
同时,錾刻花纹才那么浅,因为被压平了。
但唐鎏金压也压不动,除非用的是明代的火镀金技术。
厉害了,这绝对算是跨时代的工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