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著书立言 (第1/3页)
春阳正暖,玻璃幕墙染了一层淡金。
浮雪渐渐化开,摆渡车在跑道上拖出长长的水痕。飞机冲天而起,耳中传来震脆的轰隆声。
去的时候大包小袋,回来的时候不但没见少,还多了许多。塞满了两台越野的后备箱,又在大奔的后座上码了两层。
赵大开大切,赵二开大奔,一家四口上了第一辆。
坐在副驾上,王齐志左瞅右看:“没见哪里扎坏啊?”
单望舒瞪了他一眼。
就林思成的性格,哪里会留到他们回来?估计年还没过完,车就修好了。
但王齐志问的不是这个,而是林思成一改锥,把车窗捅了个窟窿。
又不是纸糊的?
不好在小辈面前乱吹,王齐志岔开了话题:“伯恒,你师父这几天在忙什么?”
“就培训和总结:公开培训了两天,又内部培训了一天,之后写了两天论文,又和商教授、李助教把耀州瓷的资料汇总了一下……”
王齐志一脸狐疑:“再没干别的?”
“好像……没有吧?”赵大回忆了一下,“哦对,我二叔来了,我师父陪着喝了一场酒!”
唏,这不对吧?
自己故意晚了一个星期才回来,姐夫和林思成就没见一见,没擦出点火花?
下意识的,他回过头,和单望舒对视了一眼。
夫妻俩一样一样的:惊奇中带着狐疑,愕然中带着不解。
叶安宁装没听见,低头不语。
两人肯定没见面,不然赵大就应该知道,王齐志再没问。
闲聊了一路,大概一个小时后,车开进了学校。
带的东西大部分都用来送人,懒得往楼上搬,王齐志让赵大把车开到了中心的后门,准备放到库房里。
刚下车,他怔了怔:不时有学生进进出出,依稀有些面熟,好像都是本院的研究生。
看到王齐志,本能的一停,再躬腰问声好。
咦,突然就这么有礼貌了?
王齐志拦住了两个男生:“我记得你们是考古系研三的吧,往这跑做什么?”
两人学生勾了勾腰:“王教授,林老师这边开培训课,导师推荐我们来试一试!”
王齐志又怔了一下:中心要扩大培训这事他知道,还是他和商妍定的。目的是从临届的研究生中吸收几位,提前培养,定向培训。
只是培训,不需要上岗,所以没工资,更没补贴,主打一个愿者上钩。所以王齐志就以为,报的人不会太多。
但看这情况,也就两三分钟的时间,进来的出去的就有七八个。
关键还在于,导师推荐他们来的?
不是……林思成搞个培训,还得导师帮他们走后门?
总觉得哪里不对,让赵大叫人搬东西,王齐志三步并作两步,进了展厅。
人还是那几个人:两个实习生临时充当接待,但压根没发现进来人,隔着小吧台,头对头的嘀咕着什么。
走近一看,两人拿着笔,一个咬着笔杆子,一个咬着后槽牙。表情一样一样的:皱着眉头拧巴着脸,要多愁有多愁。
教了快十年书,一看就知道,这是碰到不会做的难题了。
仔细再一瞅,工工整整的两行标题:
古陶瓷无痕修复中耀州瓷刻花工艺复原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耀州瓷修复技艺活态传承路径。
咦,可以嘛,过了个年的功夫,突然就知道上进了?
看来林思成搞的这个培训挺成功。
王齐志没出声,还刻意放轻了脚步。人都走过去好远,两女孩才发现他。
刚要打招呼,王齐志摆摆手:“写你们的!”
说着话,人进了办公室。
赵修能坐在沙发,一手纸,一手笔,不知道在写什么。看到王齐志,他连忙站起了身。
刚要寒喧,看到了茶几上的几张打印好的纸,王齐志当场就愣住了:耀州窑制瓷工艺及其发展脉络研究。
不是……赵总,你是要闹哪样?
外面的实习生写论文,你也写论文?
不对,这何止是论文……这是要出书!
看这个标题就知道,这是要从耀州瓷的起源开始,按唐、五代、宋至清末民国的朝代脉络,梳理耀州窑窑业技术的演变历程。
至少要囊括六个朝代上千年,且要涵盖院馆珍藏分析、装烧工艺、覆盖及折射影响,国内外相关瓷窑关联性,及装饰技法、文化传播及学术史。
这不但是综述,而且是论著,要讲明白了,论文篇数得以“百”计。
不夸张,别说赵总,就这个标题,把林长青和商妍喊过来问一问,他们敢不敢动这个念头。
再猜一猜,赵总什么文化水平?小学没毕业。
所谓的地、富、反、坏,说的就是他爹他爷爷,他咋上学?
正惊得一愣一愣的,赵修能一脸苦色,眉头皱的比展厅里的两个实习生还深:“王教授你知道,我就没上过几天学,林师弟非让我背这个?”
啥,背?
林思成写的?
仔细再一看:除了标题,剩下的全是提纲,并非论文,也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这才对嘛。
他暗暗呼了一口气,又有些狐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