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83章 第一次见

第283章 第一次见

    第283章 第一次见 (第3/3页)



    第一件,同治“长春同庆”款霁兰釉盖罐。

    这一件器型比较大,瓷胎比较厚,所以林思成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锔钉工艺。

    工序也很简单,钻孔、粘合、封钉、烘烤、贴箔。

    只听“呜呜呜呜”、“叮叮当当”的一阵,差不多一个小时,盖罐被送进了电窑里烘烤。

    林思成又开始补第二件:慎德堂款豆青釉碗盖。

    这件器型小,也没前蓝釉罐那么碎,只裂了四瓣,但中间缺了两块。一块约摸大拇指甲盖那么大,一块差不多小拇指甲盖那么小。

    林思成准备用金缮工艺,即大漆补缺,釉面大部贴金箔,小部补釉。

    这次粘的比较快,不到半小时,主体结构便修复完成。但补釉却用了一个小时:怕产生色差,林思成绘了两次,烤了两次。

    第三件是光绪粉彩葵口盘,这件只裂了两半。但器形过于开阔,纹饰过于繁复,不论是锔钉还是金缮都不适合,修复难度反而要比之前那两件高。

    林思成准备采用“锔金+榫卯”的修复工艺。

    这个之前没怎么讲过,助理帮不上什么忙,只能林思成自己干。

    三个人站在旁边静静的看,只留李贞在旁边递递工具、胶液之类的东西。

    起初,都以为还是像之前的修复流程,馆员也没怎么在意。

    但当看到林思成拿着针型钻,在底足断茬的截面中间打孔的时候,才有人发现不对。

    孔打到这个地方,接下来是准备怎么修?

    随后,林思成刷好胶,把几截没比头发丝粗多少的象牙塞进了小孔,馆员们才后知后觉:榫卯连接?

    研究的就是清史,在座的馆员基本都知道,清代的时候,确实有这样的修复工艺:

    《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粘补瓷盘榫眼法,取象牙合鱼鳔,凿矩孔深三厘……

    还有用楠木的。

    清同治六年,《内务府活计档》载:粉瓷盘磕口两处,命造办处刘三儿以楠木作榫,鳔胶粘之,外填官釉,费银十二两……

    但只是在史料中见过,现实这样补的,这是第一次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