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84章 宾主尽欢

第284章 宾主尽欢

    第284章 宾主尽欢 (第2/3页)

志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修复青花瓷的难度,不亚于给了你一把小手枪,却要求你达到导弹爆炸的威力。

    当然没这么夸张,但确实不好补。

    既然不好干,那就不能急,林思成有条不紊:配釉、试烧、记录数据、出炉、设整配方和复烧各环节参数。

    然后再配、再试,再修改,再调整。

    一遍又一遍,过程说不出的枯燥,但修复室里的人没见少,反而多了许多。

    而且极为安静,不管是吃饭、外出、上厕所,都尽量不发出声音。

    如此这般,一直到晚上十点。

    当林思成打开炉门,拿出青花杯,所有人往前一凑。

    随后,像是按了暂停键,修复室里安静到了诡异的程度。

    王齐志眼皮一跳,两位赵总、赵大赵二、并肖玉珠,心头齐齐的一慌:

    补废了?

    不然为什么没人出声?

    伸着脖子瞅了两眼,六个人又齐齐的松了一口气。

    没补废,不但没补废,补的不要太好。

    一群馆员默然无声,盯着修复好的杯子,脑海中回想着没修复之前的模样:

    记得破成了二三十瓣,而且不是一般的碎,近半的碎片都只有米粒大小。主体拼好后,中间足足缺着十几个窟窿眼,而且大部分都是有青花纹的位置。

    再看补好后的杯子:没有色差,没有偏光,更没有釉下彩迭层厚度不一致而透致钴蓝发色失真。

    甚至不用放大镜,压根就看不出这是修复品。

    张近东早就看过林思成修复成化大罐的录像,但看录像,根本感受不到亲眼目睹全过程,以及残器修复前后的反差给人的那种震憾感。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赵修能是正儿八经的宫廷匠师传人,技术水平不可谓不高。但补的那只青花碗、那只西汉人物杯,为什么中间会留那么宽、那么明显的缝?

    因为那两只都是彩瓷,没办法用锔金、金缮之类的工艺修复,不然和补废了没区别。

    但赵修能又没办法做到像眼前这只杯子一样:补笔处的花纹呈色,与相邻的釉色完全一致的光感和视觉感。

    他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拼到一块。

    而且不仅仅是赵修能,除了故宫、景德镇,以及有数的几家古陶瓷研究机构和博物馆,民间能修复青花瓷的,一只手就能数的过来。

    而其中的哪一位,不是师承名家,年过半辈,经过半辈子的沉淀和积累?

    又有哪一位,敢拍着胸口说:只需要一天半,就能补好四件贡瓷,而且其中有一件粉彩盘,更有一件青花杯?

    估计三个一天半都不一定够。

    所以,再看林思成的那张脸,就感觉极度的不真实。

    正感慨着,听到收拾东西的动静,张近东猛的回过神。随后,他又看了看桌上的四件瓷器,欲言又止。

    林思成大致能猜到他在想什么:无它,补的太快了。

    如果是正常的速度,既便林思成也要五到七天才能补好,但三天后文研院和故宫的参观团就要到学校。

    没有那么多时间,林思成只能出绝招:比如好多馆员都觉得莫名其妙的冰片和血竭粉。

    前者含左龙脑,后者含天然树脂,再与特制的粉和胶液调配,拼粘后的残器不需要自然阴干固形,直接能拿电窑低温烘烤。

    这一省,就是四十八小时。

    釉料配比更绝:普通的青花器补釉后复烧,不能超过三百度,只能低温烘烤,且需要烧足三天,不然发色就会发灰。

    他配的釉料到六百度都不会质变,看似只多了三百度,但补釉烧成只需要两小时。这一省,又是足足三天。

    但这些都是绝招,不可能随便讲。张近东也知道这一点,自动岔开了话题:

    “林老师,我在隔壁酒店订了桌子,晚归晚,但这顿饭一定得吃。”

    肯定得吃,下午的时候,他就啃了两口面包。

    “不喝酒就行!”林思成笑了笑,又指了指桌案上那四件,“还要麻烦张部长,领导过目之后如果不太满意,你通知我一声,我们再学习,再改进……”

    怎么可能不满意?

    要不是太晚,估计已经睡了。不然张近东绝对把领导催回来,就地签合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