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传承! (第2/3页)
苏文宸作为发言人,也在代表们和摄像机镜头的注视下,稳步走向发言席。
他没有立刻宣读手中那份《黄淮海发展特区设立草案》的内容,而是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清晰地回顾起来。
“各位代表!同志们,四年前,在苏鲁豫皖交界的黄泛区盐碱地上,我们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群众智慧和科技力量。”
“用‘治碱肥’驯服了不毛之地。”
“我们发展了‘治碱兔-速生鸡’的闭环循环产业,引进了大型化肥厂,饲料厂,孵化系统,食用菌设备。”
“初步构建了一条从‘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
“三年后的今天!”
苏文宸的声音提高了些,带着特区发展的澎湃。
“那片曾经的贫瘠之地,已矗立起规划合理的工业区,繁忙的铁路支线吞吐着‘盐碱克星’走向世界,治碱肥出口累计已达百万吨,成为我们最重要且稳定的外汇来源之一。”
“‘蓝水金羽’和‘东方月华’的品牌,通过高端拍卖让国际市场领略了‘东方味道’和‘东方瑰宝’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特区内人均肉类消费量大幅提升,粮棉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数万农场职工和周边百姓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我们真正在‘瘠田垄里起了金仓’!”
伴随着苏文宸的话语,不少代表席中发出阵阵低语和赞许的点头。
苏文宸提供的,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活生生的数据和变化。
苏文宸话锋一转,语气转为诚恳而坚定。
“我们深知,特区能有今日,离不开领导的胆略与信任,赋予了我们这片‘试验田’大胆闯、大胆试的空间。”
“但这种探索模式的成功经验,是否具有推广性?它的未来发展如何保障?”
“我们特区干部,特区的几百万群众,日夜期盼着一个清晰的名分和稳定的框架,好让我们能心无旁骛,行稳致远!”
说完苏文宸高高举起手中那份,凝聚了他这几年心血的《黄淮海发展特区设立草案》。
“为此,我们恳请大会细致审议这份草案!”
“以立法的形式,正式明确黄淮海发展特区的法律地位,管理权限,特殊经济政策框架和发展目标。”
“我草案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区域特色,鼓励改革创新,大力发展产业,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
发言完毕,会场短暂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许多代表,尤其是来自经济领域的代表,眼神中充满了热切和思索。
苏文宸的发言,不仅是在为特区请命,更是在为国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份极具说服力的“实践答卷”和制度构想。
后续的审议中,虽然有部分代表对“特区”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平衡提出谨慎意见。
但苏文宸所展示的特区实绩,清晰的发展路径以及立法草案的严谨性,还是赢得了广泛支持。
特别是在分组讨论时,苏文宸又详细阐述了特区如何利用开放窗口进行贸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