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宋文豪 > 第344章 陆北顾的《民监赋》【求月票!】

第344章 陆北顾的《民监赋》【求月票!】

    第344章 陆北顾的《民监赋》【求月票!】 (第3/3页)

    或许这一餐御赐之食,已是他们一生科考生涯中最荣光的时刻。

    殿内并无交头接耳之声,唯有细微的咀嚼与碗筷轻碰之音,反而形成一种奇特的宁静氛围。阳光透过窗棂,照亮空气中浮动的微尘,也照亮了一张张或年轻或苍老、却都怀揣着抱负与期待的面孔。

    陆北顾慢慢吃着,目光偶尔会扫过前方空置的御座。

    他心里想着,这种午餐仪式,是恩赏,是体恤,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训诫?它提醒着每一位在场之人,今日所得之优遇,皆源于皇恩,将来亦当竭诚报效。

    不过在陆北顾看来,这一餐一饭,更当思之民力辛苦。

    等到吃完之后,便有宫人悄步上前,无声地将餐具收回食盒,旋即又奉上清口的温茶和净手的湿帕。

    虽然宫人如蝴蝶般穿梭往来,但一切井然有序,丝毫不乱。

    午餐的整体时间并不长,约莫又过了两刻后,宫人们便再次悄然而入,不管吃没吃完,食盒都得撤下了。

    殿内重新恢复了考试前的整洁肃静,只是饭味确实一时半会儿难以消散,估计规定了这么个时间点,也是怕有人吃太久,官家下午过来闻着难受。

    美餐一顿后的士子们趴在案几上休息,等待着下午最后的考试开始。

    而对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来讲,这可能也是他们一生中最后的考试了。

    又过了将近一个时辰,官家才重新驾临崇德殿。

    时务策的考卷也很快被分发至每位考生的案头。

    陆北顾展开卷子凝神看去。

    殿试的时务策跟礼部省试一样都是五道题,首问吏治,直指“考课黜陟”之弊,问如何革除冗官、激浊扬清;次问经济,关乎“平准均输”之法,探求疏通漕运、平衡物价之策;三问教化,论及“学校贡举”之制,商榷如何育才选贤、敦厚风俗;四问刑狱,针对“律令敕格式”之繁,寻求简法慎刑、哀敬折狱之道。

    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在最后一道,也是通常最为重要的第五策时,发现此题很是熟悉。

    ——屈野河划界!

    “夏戎窥伺,近岁屈野河之地,界至不明,屡起衅端。彼虽称藩,实怀叵测,或云当效太祖太宗朝故事,筑城拓土,慑服其心;或云宜守庆历和议,息兵养民,以德怀远。夫疆场之事,守备为本。当何以固堡障、实屯戍、明界至、慑奸谋,使烽燧不惊而国威日隆?尔诸生详虑之,毋泛毋迂,务切时宜。”

    陆北顾心中一定,随后开始打草稿。

    这些题目虽大多都有准备,但他亦不敢怠慢,逐题审慎构思,于草稿纸上勾勒纲要,力求论述周详,对策务实。

    而等他写完了时务策,就只有最后一道论题了。

    今年殿试的论题不是史论,而是经论,题目名为《重巽申命论》。

    这道题其实出的有点偏,并非是出自过去常考的《诗经》、《尚书》,而是概率仅高于《乐经》的《易经》里面的“巽卦”。

    正所谓“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此卦是同卦相迭,即巽下巽上,巽为风,两巽相重,有长风相随之象,其实表示顺伏之意,即“上下顺也”。

    这届殿试里,也唯有这篇经论的题目,最是令人难以捉摸。

    或者说,从题目上讲没给考生太多的限制,能写的方向很多,可以适当自由发挥。

    殿内已有细微的骚动,不少士子蹙眉抿唇,显是觉得此题比之诗赋和时务策都更为玄奥,难以把握具体方向。

    陆北顾看着题目并未急于下笔,他听宋庠说过,最后的这道题大概率都是官家自己出的。

    那么官家究竟想通过这卦象表达什么意思呢?

    “重巽申命……”

    他心中默诵,巽之德,顺也,重巽,非一味柔顺,乃是以至顺之德,行中正之道,俾政令能反复申明,深入人心。

    这岂不正暗合当下朝局?

    官家本大权独揽,然近年因身体之故,权柄下移,中书、枢密乃至宫内,各有心思,政令施行之际,常遇阻滞,或阳奉阴违,或执行走样。

    出此题,其心或在于此,期盼政令畅通,朝野一心。

    而想着想着,陆北顾的思绪又难免想到自身昨日之遭遇。

    贾岩被构陷,枢密院文书直指己身,几遭大祸。

    此岂非“巽”道不行,奸佞窃命之象?而自己能化险为夷,岂非又暗合“利见大人”之兆?

    当然,这等念头也就是在自己心中转一转罢了。

    大致琢磨出了官家的心思之后,陆北顾开始打草稿。

    “《重巽申命论》

    《易》曰:‘巽,德之制也’,夫巽之为义,入也、顺也,然非曲阿之谓。盖风行天上,无微不入;令施域中,无远弗届。此圣人取象之深意,实关治道之枢机。

    周公制礼,其《无逸》之训,《立政》之诰,反复叮咛,若清风之袭物,莫不沦肌浃髓。故能成刑措之治者,非惟德化之盛,实由申命之诚也。若夫令出惟轻,朝更夕改,或壅于上而不下究,或阻于下而不上闻,则虽尧舜不能以治一邑,况天下乎?

    观夫卦象,两巽相迭,上风下风,喻君令臣承,迭相贯彻。然阴爻伏于阳下,柔顺刚健,藏‘柔皆顺乎刚’之意,昔管仲治齐,诸葛相蜀,彼等政令贵在如风沐物,自然顺应,皆得重巽真义。

    且巽之为道,利见大人,乃谓君子秉刚健中正之德,而能以柔顺之道上辅君心,下通民隐。故魏徵之于唐宗,犯颜直谏,而其心实出于顺佐。若夫唯唯诺诺,面从背违,此妾妇之顺,岂君子之巽哉?

    故曰重巽之道,在君以诚申命,在臣以忠承流。昔子产不毁乡校,听庶议以申政令;汉文却千里马,绝玩好以正风气。法昊天之风行,建皇极于中正,申命于朝野之间,上下交而其志通,则四海虽广,犹庭户也;兆民虽众,犹臂指也。

    夫子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诚能秉此重巽之道,则申命不虚行,教化不空施,可坐致尧舜之治矣。”

    笔落,陆北顾轻轻搁笔,审视全文。

    此经论以“巽”德非阿谀之顺,乃中正通达、政令畅通之要旨破题,援引周公故事确立典范,随即笔锋一转,切入政令或有壅塞这个点,进而阐发“重巽”需君臣共勉,君以诚申命,臣以忠承流,最终归于上下交泰、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

    经论跟史论不一样,跟赋的要求更不相同,他不需要阐发太多,更不需要给出什么建议。

    宋庠跟他说的很明白,殿试经论,贵在“以古鉴今,经世致用”,围绕着经书本身的内容来写,其他稍作发散即可,而他按照这个思路来写,应该是合官家心意的。

    陆北顾静心凝神,又细细检查了一遍,遂将草稿上的文字工整誊录于正式的白摺试卷之上。

    窗外日色已渐西沉,殿内光影斑驳。

    当悠长的编钟声再次响起,内侍们上前将所有人的试卷都收走了。

    至此,嘉祐二年丁酉科殿试正式结束,名次高低,皆待圣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