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宋文豪 > 第353章 连中四元,天下无双!【求月票!】

第353章 连中四元,天下无双!【求月票!】

    第353章 连中四元,天下无双!【求月票!】 (第1/3页)

    陆北顾策马由南熏门内大街向东,穿过喧闹的东大街,按照前方甲骑的引导,来到了礼部贡院东侧的期集所。

    这是一处颇为宽敞的官廨,青砖黛瓦,大门洞开,门楣上悬着“期集所”三字匾额。

    门前古柏参天,春日的阳光透过枝叶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众人在树旁的一排拴马桩处相继下马,自己或由牵马的仆役拴好马之后,准备入内。

    按照规矩,新科进士们需在此地完成“拜黄甲、叙同年”的仪式。

    此时,门前的案旁,已经有三位身着青袍的官员等候在此了。

    他们是期集所专司今日事宜的题名官、小录官与掌仪官。

    题名官在更靠近他们的位置,其面前的案上搁着笔墨纸砚以及题名录,众进士进门之前都要在此题名登记,算是一个“登记处”。

    陆北顾第一个题名登记,随后,往大门的方向走,在案的另一端,有个面前放着几堆装帧精美小册子的小录官,递给陆北顾一本小册子。

    陆北顾接了过来一看,名为《同年小录》。

    他用手指“唰”地快速翻动了一下,上面记载着嘉祐二年丁酉科进士的名录,包括每个人的排名、姓名、籍贯等信息。

    “这《同年小录》显然是提前印刷好的,只是不知道是东华门外放榜之后才送到了这里,还是提前送过来的,要是提前送,怕是这帮人比我们还早知道排名情况。”

    陆北顾看着小册子,心里琢磨道。

    不过,他们从东华门进宫朝见,其实是耽误了不少工夫的,按照大宋科举制度的严谨程度来看,这小册子大概是宫里印好之后,等东华门外唱名了,方才派人送过来。

    堵在门口的掌仪官神情很严肃,显然是今日仪式的主持者,他看着陆北顾正在翻小册子不进来,倒也没催。

    等陆北顾匆匆扫过几眼之后,他方才侧过身来,说道。

    “状元郎先进去吧。”

    陆北顾对其颔首为礼,随后进入了期集所。

    期集所的占地面积其实并不大,但是格局布置的好没多少房间,两厢围出来的空地很宽阔,就显得敞亮。

    而两厢前的空地上,正齐整摆着数百张铺锦坐褥的木椅,按东西方位分作数排。

    众人题名登记并领了《同年小录》,便也都陆续进了期集所里,只是因为没规定顺序,所以都各自抱团随意地待着。

    等到题名官确认人已到齐,期集所的大门便被“吱呀”一声关上了。

    掌仪官高声道:“请年四十以上者,立于东廊;年四十以下者,立于西廊。各自熟悉,互致问候,稍后行拜黄甲、叙同年之礼!”

    众人闻言,立刻收敛了方才游街时的兴奋,肃静下来,依言按年龄在堂前空地间分流,衣袂窸窣间,已各依序站定。

    东廊这边,都是些沉稳持重的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他们互相拱手,寒暄间带着历经沧桑的感慨;西廊则是青年才俊,气氛更为活跃,彼此介绍,笑语不断。

    在此之前,虽然一起经历过考试、放榜,但认真来讲,大家其实并没有经历过一个能待在一起互相交流的场合。

    而陆北顾,也因此新认识了不少人.在此之前,他所结识的人,其实是以蜀地同乡这种籍贯关系以及青松社这种结社关系为纽带的。

    然而小圈子虽然关系密切,但却不能只玩小圈子,还是要团结大多数的。

    多认识些人,对他没坏处。

    而这些同年面对陆北顾这个大宋开国以来最年轻的状元郎,态度也多是羡慕且恭敬。

    是的,陆北顾刷新记录了。

    上一个大宋最年轻的状元郎,是天圣八年那届的状元王拱辰,就是欧阳修“新袍失状元”的故事里讲的那位,当时王拱辰是十九岁。

    而陆北顾是宝元二年一月十九日的生日,现在满打满算才刚十八岁。

    题外话,王拱辰跟张方平、钱明逸的关系特别好,这仨人是一个小圈子,曾被韩琦弹劾为朋党虽然韩琦跟文彦博、王尧臣、包拯更像是朋党一些吧。

    反正,大宋的庙堂就是这样的。

    大家都忌惮被扣上朋党的帽子,但其实大家都在搞朋党,不然势单力孤没人帮衬肯定是混不下去的。

    过了一会儿之后,掌仪官见众人对身边之人已大致熟悉,便击掌示意肃静。

    掌仪官目光扫过全场,朗声道:“黄甲榜前,俱是同年!今依古制,行‘拜黄甲’之礼,尊长携幼,以示我朝敦睦之风,传承之序。”

    “请特奏名进士,寿春朱戎之出列——”

    但见东廊缓步走出一位拄鸠杖,被同乡搀扶着的老者,他身形佝偻、雪髯垂胸,正是年逾古稀的朱戎之。

    此人乃是特奏名进士,年已七十八岁,虽步履蹒跚,但精神尚健,脸上洋溢着梦想终得实现的激动神情,远远看去,真就是字面意思上的“红光满面”。

    “状元公,请。”

    掌仪官向陆北顾示意。

    陆北顾整了整身上的绿襴袍,从西廊走出,稳步走到场中,面向那位年长的特奏名进士。

    在黄甲榜,也就是俗称的“杏榜”前。

    两人按照掌仪官的引导,转身向北,先是一起对着黄甲榜作揖行礼。

    随后,就是状元对最年长者行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