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另一种人生(61) (第1/3页)
封建社会数千年来,一直是‘士农工商’的社会格局。
士居首位,商人则为末流。
历朝历代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犹如紧箍咒一般,死死限制着商人们。
纵然商人们通过经营,坐拥万贯家财,社会地位连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农都不如。
反观是士,也就是读书人,社会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有钱的商人在没钱的读书人面前啥也不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
读书意味着能做官,科举入仕当了官,便是人上人。
官府审案有个专用名词叫‘遇贼生金’。
看字面就不难看出,这词的意思是遇到贼人就能发财。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贼不是偷钱的吗?怎么遇到贼人还会发财?
所谓的‘遇贼生金’,其实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
假如某个地方出了盗匪贼子,负责办案的官员不是先派人出去抓捕,而是第一时间将所在地区的有钱人家都给查一遍。
看谁家有钱,就说这家窝藏贼犯,与土匪有勾连,然后不由分说去抓人。
如果这家的主人有眼色,第一时间送上大笔钱财去孝敬,就能很快被放出来。
反之,要是这家的人不识趣,不懂得眉眼高低,等待他的就是各种恐怖的刑罚,等到遭不住了,还是得乖乖送钱来。
即便是再有钱的商人,经过这么几次折腾,也会很快返贫。
这就是封建社会制度之下,商人的真实处境,富而不贵,社会地位极低,最后只能沦为官老爷的提款机。
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很多贪官的十万雪花银,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
贪污只占一小部分,敲诈勒索、威逼利诱,巧立罪名,逼迫交钱才是真正的收入大头。
当然,这些当官的,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对当地的富户下手,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户人家没有人科举入仕。
若是家里有人读书,哪怕只有一个举人,官府的人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