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发烧 (第1/3页)
“不用了,婶子,你忙着吧,我先走了。”杨一木说道。
方强回屋,拿出一卷钱,递给杨一木,“哥,建军前两天从南京捎回来的,这是鼓楼那边六套房子的租金,白下那边也有几套也快到期了,还租不?”
建军是方强表弟,从老家过来找事做。
方强不好安排,就将他派到南京,火车站那边隔三差五都有货要接,正需要人,顺带帮杨一木管理南京的房产。
杨一木接过钱,对这三瓜两枣也提不起多大兴趣,笑着道,”不租了。”
“你这孩子,转租每月也有一二十块钱进项呢,荒着多可惜。”方强老娘在旁边插话。
杨一木也不能拂了人家好意思,只得笑着道,“也行,建军忙得开,让他看着处理就行了。”
方强老娘高兴的点了点头,一个人只要节俭成为习惯,也会向下延伸,“我去买菜,中午跟强子喝两杯。”
杨一木笑着道,“真有事,马上初三要提前开课了,我得回老家一趟,有些日子没回去了。”
杨一木又到大武城巷那边去了下,给老张几人都带了点东西,多少都是点心意,中国式人情往来本质是情感储蓄,其计量单位从来不是货币价值。
临走的时候,又托陈松给他买了两个鱼缸,饭店有三轮车,摩托车运回去实在不方便。
第二天一早,杨一木没有坐汽车,让林芳找了两个编织袋,将带回家的东西绑在后面,就匆匆往富平赶。
到了县城,也才十点钟,杨一木决定先去竹竿家。
他家住在县煤球厂家属区,他爸在煤球厂上班。
七十年代中期,安州逐步引入液化气,替代传统的煤球和柴火。七十年代末期又在全市推广,到富平县这边主要供应给条件较好的县城居民和部分单位,使用范围有限,一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广泛普及。
这会儿液化气作为一个新鲜事物,但对原本效益一般的煤球厂影响不小。
杨一木只依稀记得煤球厂家属区的大致方位,一路边问边骑,费了好大功夫才找到地方。
家属区规模不大,只有几栋五六十年代建成的老楼孤零零地立着,连个像样的围墙都没有。
中央有块空地,被一些精打细算的老太太见缝插针地改造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