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横财时代 (第3/3页)
。
杨一木看了看手表,“快三点了,我得赶紧回去。今天真是谢谢你了,改天来市里我请你吃饭。”
“行,到时候肯定狠狠宰你一顿。”遇倩笑着说完,径直转身离开了。
到了医院,杨一木又去病房看了看,宋小弟已经醒了,人精神了不少。
寒暄几句后,宋俊义对妻子说,“小杨东西多,还有辆新买的车子,我怕放在咱小区楼道里不安全,我送送他。”
杨一木也没推辞。
从煤球厂家属区出来,杨一木摩托车驮着三个编织袋,宋俊义骑着自行车驮一个,两人一前一后往杨家河驶去。
这一年夏天,杨家河割了最后一季集体麦子后,就分了地,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了。
村子里,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仔细地忙完每一龚地、每一根秧苗,又忙起了夏管,日日守护着,恨不得在地里忙出一朵花来才好。
秧苗插下去时间不长,这阶段一刻不能缺水,因为村里只有一架水车,生产队这么多人家,只能轮了来,也不怕累,半夜就起来踩水了。
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自留地种上了时令蔬菜,连家前屋后的一寸空地都不肯没放,全都开成了小菜园。
在浅滩坡地,凡是能开荒的,只要不太过分,村干部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杨一木到了村子里时,太阳还未落山。
不少人扛着铁锹、锄头打地里回来,迎面走过来,看着骑摩托车的杨一木,旁边还跟着一个中年人,车上满满当当驼着几个大编织袋,惊奇地打着招呼,过去了还回头看。
“哟,这两个轮子的咋不用踩?还突突响。”一个老太太好奇地问。
杨家河离县城五六十里,真有人活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在他们眼里,去郑庄集镇就算进城了。
摩托车更是个稀罕物,这会儿杨家河交通要么靠两条腿,要么畜力车,自行车也只有村干部和条件好的人家才能买得起。
“吴奶奶,这叫摩托车。”有人解释道,随即又感慨,“杨胜利那老东西真是好福气,养了个这么能赚钱的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