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底线 (第2/3页)
流子。
正所谓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
说起来这小老头也怪可怜的,哪有什么真朋友,被人卖了怕是还要帮着数钱。
张兰英一辈子惯着他,除了因为杨胜利年轻时确实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俊后生,更因为他那张嘴能说会哄,能把死人说活。
虽说脾气暴躁、说话刻薄,还带着一身大男子主义的毛病,但一辈子没对张兰英动过手。
在子女教育方面,虽说没什么儿女心肠,可也从没打过孩子。唯一一次误伤三妹,还是无心之失。
正是这些算不得美德,却又实实在在的底线,成了杨一木一次次原谅这个不称职父亲的最后的理由。
早上起来,张兰英在灶屋忙着熬粥烙饼,这才瞥见大儿子的头上这副光景,觉得怎么看都不顺眼,不乐意地说,“咋剃这副德性,哪个姑娘瞧得上?”
不过,说这话的时候神情倒是自然,绝口不提昨晚的闹剧,就跟没事儿人一样。
杨一木抹了把脸,拿根黄瓜,顶着锃亮的脑袋蹲在门槛上喝粥。
这时杨胜利也起来了,穿着小裤衩子走进院子,冲着灶屋嚷了一句,“嘴不得味,给我下碗面条,卧个鸡蛋。”
“哎!”张兰英在灶屋里清脆地应了一声,仿佛昨晚那个歇斯底里的女人不是她。
兄妹俩交换了个眼神,倒也不怎么惊讶——这对活宝的戏码他们早习以为常。
杨胜利拉了张椅子,大剌剌地坐下,翘着二郎腿,点了根烟,深深吸了一口,自言自语道,“我是家里顶梁柱,不吃好点行吗?就靠你们娘几个,能干吗?”
这话要是让外人听见,准以为这是一个含辛茹苦、一心为儿女的好父亲。
杨一木心里冷笑,要不是怕遭雷劈,被人说不孝,他早就大耳光子呼过去了。
他太清楚这个老头了。
两辈子了,这些事儿有不清楚吗?
打记事时起,杨胜利在生产队记工本上永远缺勤,在乡里当放映员拿的工资从不过夜,不是化作烟酒,就是拿去耍了牌。家里日子过不下去了,就往东北跑。后来连放映员的工作都丢了,索性常年不着家。
要说他养家,养的哪门子家?也就是张兰英这样的人才会被这老头哄得团团转。
“哥...”三妹轻轻扯了扯他的衣角,她已经不忍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