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归乡 (第3/3页)
了笑,没再接话——他心里打着算盘,这茅台和外国烟,得留着给领导送礼,以后想往上走,还得靠这些“硬通货”。
……
晚上八点,天色彻底黑了下来,万安镇的土路上蒙着一层淡淡的夜色。
一个男子拎着两个鼓鼓囊囊的布包,身前还背着一个用花布裹着的婴孩,脚步慢悠悠的,走几步就停下来歇一歇,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在月光下泛着微光,显然是走了很久的路,累得不轻。
走了快二十分钟,男子终于到了大营村北,他停下脚步,疲惫的脸上挤出一抹笑,低头对着怀里的婴孩轻声说:“闺女,咱到家了,再忍忍,马上就能歇着了。”
他靠在路边的老槐树上歇了会儿,刚想继续往前走,目光却被不远处的景象吸引住了——原本去年春天还是空地的地方,如今竟立起了一栋气派的大屋子,墙体是红砖砌的,窗户亮着灯,看着得有几百平米大。
男子皱了皱眉,心里嘀咕:“娘嘞,这是啥时候建的?俺走的时候还啥都没有呢,咋一年多不见,多了这么大的房子?”
他放下手里的布包,好奇地往那栋房子走去,越走越惊讶——房子旁边不远处,矗立着一排排一人多高的黑色建筑物,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看着像是一个个大帐篷。
男子心里犯嘀咕:“这又是个啥东西?黑糊糊的,又高又大,怪吓人的。”
他壮着胆子往黑色建筑物那边走,走近了才看清,这是一个个长几十米、宽七八米的大坑,坑上面用竹竿搭着架子,架子顶上盖着黑色的布,像是给大坑撑了把伞。
男子正想伸手摸一摸那黑色的布,身后突然传来一个声音:“谁在那?大晚上的在这瞎转悠啥?”
男子吓了一跳,连忙转过身,就见李酒缸拿着手电筒走了过来,光柱直直地照在他脸上。男子下意识地把怀里的婴孩往身前挪了挪,用花布遮住孩子。
“你是……快嘴?”李酒缸拿着手电筒走近了些,看清男子的模样,惊讶地喊出了他的名字。
快嘴也认出了李酒缸,松了口气,笑道:“呦,是酒缸兄弟啊!大晚上的你不回家歇着,在这地里干啥?”
“嚯,我还没问你呢,你倒先问起我来了。”李酒缸收起手电筒,笑着说,“快嘴,你这一走就是一年多,总算舍得回来了?在南方挣着大钱了吧?”
两人正说着,不远处又传来一阵脚步声,几个拿着手电筒的人影走了过来,为首的正是赵兵。
他走近了,看到快嘴,也愣了一下,随即惊讶道:“呦,这不是快嘴嘛?你啥时候回来的?”
“刚到村口,这不是正往家走嘛,看到这边的东西新鲜,就过来瞅瞅。”快嘴指了指身后的黑色建筑物,疑惑地问:“这黑糊糊的是啥东西啊?看着怪稀罕的。”
“这是遮阳棚,用来育苗的。”李酒缸在一旁解释道,“现在天热,幼苗怕晒,盖着这黑布能挡太阳,还能保湿,等幼苗长壮实了,再移栽到大棚里。”
“啥育苗?还得这么费劲?”快嘴还是一脸懵——他走的时候,村里也就几户专门种菜的,哪见过这阵仗。
就在这时,快嘴怀里的婴孩突然“呜呜”地哭了起来,声音不大,却在安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娘嘞!这咋还有个孩子?”赵兵吓了一跳,目光紧紧盯着快嘴怀里的花布包,其他几个民兵也凑了过来,眼里满是惊讶。
只见,碎花布里包裹着个‘黑丫头’,头发稀黄,小脸干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快嘴往后退了一步,有些尴尬地讪笑道:“这……这是俺闺女。”
这话一出,众人都瞪大了眼睛,露出不可思议的模样——快嘴媳妇天天在村里晃悠,跟谁都能聊上几句,哪有一点怀孕的样子?咋就冒出来个闺女?
赵兵皱起眉头,语气严肃起来:“快嘴,你可别跟我们开玩笑,这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你老实说,这孩子到底是从哪弄来的?可别做啥违法的事,要是被查出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快嘴急了,连忙辩解:“赵兵,你可别胡说!俺咋会做违法的事?要是真做了坏事,俺也不敢大摇大摆地带回来啊!”
他压低声音,解释道:“这孩子的爹娘生了四五个闺女,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实在养不起了,就想找个好人家送了。
俺看孩子可怜,又想着俺跟媳妇一直没孩子,就给了这孩子娘一百块钱的营养费,把孩子带回来了。”
说完,快嘴拎起地上的布包,着急地说:“行了,俺媳妇还在家等着呢,俺先回去了,有啥事儿咱明天再说。”说完,快步往村里走。
赵兵还想再问几句,却被李酒缸拦下了。
李酒缸小声说:“赵兵,算了,别追着问了。哪个村没几个不能生的?抱养孩子的事多了去了,只要孩子来路正,咱就别瞎掺和。”
赵兵还是不放心,反问:“酒缸哥,你咋知道这孩子就来路正?”
“要是来路不正,就不会是闺女了。”李酒缸笑笑,摆手道:“天不早了,大家伙也散了吧,接着巡视。”
赵兵想了想,也觉得有理,便对着其他民兵摆摆手:“行了,都散了吧,接着巡咱的,注意着点别让外人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