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全人类的抓虫计划 (第1/3页)
杜院士转向所有研究人员,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寄生体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可以继承宿主的记忆,但它无法改变自己作为虫族造物的本质。”
“它的思维底层,必然存在着这套虫族独有的逻辑架构和应激反应机制。”
“我们无法从“它像谁”来识别它,但我们可以从“它是什么”来逼迫它现形。”
实验室的气氛瞬间被点燃。
在场的人都是专家,所有人都明白了杜院士的意图。
“但是,杜老,”一名信息工程专家提出疑虑,“这种信号一旦公开播放,岂不是会惊动所有潜伏的寄生体,导致它们提前发动,或者让虫族意识到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从而进化出屏蔽机制?”
“所以,我们不能公开播放。”杜院士沉声道,“我们需要一种,一种既精准而又隐蔽,且无法被规避的检测方式。”
接下来的几十个小时,是整个研究团队智慧与毅力的极限燃烧。
他们与后方燧人基地的顶尖程序专家和生物信息学家联手,对那段特殊信号进行了最精密的分析和重构。
他们将其分解成无数细微的片段,嵌入到一个极其微小、几乎不占用任何资源的程序模块中。
最终方案被设计出来:
利用已经普及的、具备基础生物信号监测功能的个人手环,作为载体。
如今东国自有的手环版本已升级至第四代,一号、二号大陆援助版本为三代外贸型,都可以支持相关的升级。
在该手环系统中,新增一个极其隐秘的微型程序。
这个程序会随机,间隔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在佩戴者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通过手环的骨传导单元,向佩戴者播放一段经过特殊处理后极其微弱且短暂的“母虫自毁指令”信号片段。
该信号强度仅限佩戴者本人通过骨骼传导隐约感知,外界无法侦测。
在手环播放信号的同时,其内置的高灵敏度传感器会同步、持续地监测佩戴者的脑电波、心率、皮电反应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