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邺城阅兵 (第2/3页)
一旁,不禁低声赞叹道:
“真没想到,这些原本的屯田户竟能被训练出如此严整的军阵。
想我当年在并州丁原麾下,所带之军也不如他们。”
东方勇微微点头,说道:
“这都多亏了高顺的陷阵营负责训练。他们每日晨跑十里,苦练劈刺之术千次,如此严苛的训练,自然造就出这般不同凡响的队伍。”
说着,他手指向队伍前端的千夫长,介绍道,“那人名叫刘虎,原本是巨鹿的一名猎户,经过在军中的历练,如今已能识文断字,对《吴起兵法》更是熟稔于心。”
刀盾兵方阵过后,紧接着登场的是三万弓箭手。他们人人身背强韧的牛筋弓,腰侧悬挂着装满利箭的箭囊,看上去英姿飒爽。
作为弓兵统领的吕不败,骑在高头大马上,威风凛凛地向阅兵台行礼。
只见他猛地拉开弓弦,“嗡”的一声,三枚羽箭如流星般破空而出,几乎在同一瞬间,精准地射中了三百步外靶心的红心。
“好箭法!真是李广再世。”
张辽忍不住脱口称赞。
陈宫抓住时机,进言道:
“大都督,我军弓箭手固然强大,但箭矢的消耗巨大。如今邺城铁矿资源丰厚,又有并州运来的煤炭,这实在是上天赐予我军壮大的良机啊。”
东方勇听闻,微微颔首,目光转而投向北侧那整齐排列的重甲枪兵方阵。
两万枪兵身着坚固的札甲,手中长枪林立,宛如一片钢铁森林。
枪头裹着的猩红缨穗,在秋风中肆意舞动,恰似燃烧的烈火。
这些枪兵来自兖州、青州,他们曾是曹操青州兵的旧部,如今却已成为邺城军团的嫡系精锐。
“青州兵久经沙场,历经百战,这气势果然非同一般。”
陈宫捋着胡须,缓缓说道,“当年曹公凭借他们平定兖州,如今主公却将其巧妙整合,改编为重甲枪兵,成功将流寇之师转化为一支强军,这手段,真可谓点石成金啊。”
东方勇神色沉稳,说道:
“曹公虽善于用兵,但在养兵之道上,却有所欠缺。
唯有推行屯田垦荒之策,让百姓安心种地,才能真正将他们养得强壮。”
高顺说道:
“都督放心,我已选派三百名陷阵营的老兵,担任青州军的教头。不出半年,定能让他们脱胎换骨。”
此时,东侧传来如雷般的马蹄声,三万骑兵如黑色的潮水般汹涌而来。
前排是华雄统领的轻骑兵,他们人人身着鱼鳞甲,甲片细密,防护周全。腰间悬挂的环首刀,刀柄装饰精美,刀刃锋利无比。战马的脖颈间挂着铜铃,随着马匹的跑动,铜铃发出清脆的声响,如骤雨般密集。
后排则是张辽率领的重骑兵,人马皆身披具装铁铠,那厚重的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冰冷的光泽。丈二马槊斜指天空,远远望去,恍若黑云压城。
燕臻看到这一幕,不禁美目微微睁大,惊叹道:
“如此精锐的铁骑,即便我百济国王家马队,与之相比也难以匹敌啊。”
貂蝉趁机讥讽道:
“妹妹有所不知,几月前我家将军的骑兵,曾在蓟州战场上杀得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对了,妹妹的百济骑兵,可曾有过如此辉煌的战绩,上过真正的战场吗?”
燕臻唇角微微上扬回应道:
“百济虽小,却也不乏王家精锐骑兵。
若姐姐想看,改日我便命人演练一番,让姐姐开开眼界。”
两人正暗自较劲之时,东方勇忽然拿起令旗挥舞高声下令:
“骑兵列阵!”
但见三万骑兵在中央区域急速奔驰,忽而组成锐利的锥形阵,仿佛一把利刃,随时准备刺穿敌人的防线;忽而又变为舒展的雁形阵,两翼展开。
马蹄扬起的漫天尘埃中,战旗猎猎作响。
城墙上的百姓们看得如痴如醉,目眩神迷。一旁的文官和士族,也不禁交头接耳,纷纷赞叹:
“如此盛大的军容,如此精锐的部队,莫说袁公军队难以企及,便是当年那威名赫赫的项籍西楚军,恐怕也不过如此啊。”
阅兵仪式圆满结束后,东方勇带领着一众文武官员,一同巡视邺城的民生状况。
踏入城中,但见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
铁匠铺里,炉火正旺,工匠们奋力捶打着铁器火星四溅;织锦坊内,机杼声此起彼伏,工人们熟练地穿梭在织机之间编织出色彩斑斓锦缎。
在街角处,一座“女子学塾”格外引人注目。
数十名士族女子正安静地坐在廊下,手中捧着竹简,专注地诵读着《论语》与《墨子》。
仔细看去,那讲学的塾师竟是才名远扬的蔡文姬。
“大都督准许士族女子入学读书为吏,这当真是开天辟地的伟大举措啊。”
陈宫不禁感慨万分,“如今冀州、并州的诸多士族,都将送自家女儿进入这学塾学习,视为一种无上的荣耀。”
东方勇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睿智与远见,说道:
“治理天下,需广纳全才。女子若能拥有学识,同样可以辅佐君主,安抚百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