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明皇孙 > 第十六章 金陵惊变:玉匣迷踪

第十六章 金陵惊变:玉匣迷踪

    第十六章 金陵惊变:玉匣迷踪 (第1/3页)

    第十六章 金陵惊变:玉匣迷踪

    建文元年七月初一,申时三刻,南京明故宫午门。

    朱瞻膳望着宫门上方新换的“山河永固“匾额,鎏金大字在暴雨中泛着冷光,与三个月前梅花卫之乱时的焦黑痕迹形成鲜明对比。春桃握着油纸伞的手微微发颤,伞骨上的素梅雕花已被换成并蒂莲,却仍挡不住从宫墙缝隙吹来的腥风——那是秦淮河飘来的腐臭味,与当年胡广伏诛时的气息如出一辙。

    “小王爷,“她压低声音,“昨夜钦天监夜观天象,说紫微星旁出现扫帚星,恐有血光之灾...“

    “天象之说不可尽信。“朱瞻膳打断她,目光落在宫门两侧新增的锦衣卫身上。这些人皆着黑衣,腰间佩刀刻着隐晦的梅花纹——正是纪纲新组建的“暗桩卫“,表面拱卫皇宫,实则监视群臣。

    两人刚入午门,便见方孝孺匆匆走来,官服下摆沾着泥点:“忠勇伯来得正好,陛下宣你即刻前往奉先殿,说是...找到了太祖爷的《皇明祖训》真本。“

    “真本?“朱瞻膳挑眉,“陛下之前不是说,真本藏在奉先殿暗格?“

    方孝孺凑近,声音里带着焦虑:“怪就怪在这儿。今早打扫时,太监发现暗格已被打开,里面的玉匣不翼而飞,却多了这东西。“他展开袖中纸卷,上面画着朵六瓣梅花,花蕊处写着“星槎洲“三字,笔迹与苏嬷嬷临终前的血书一致。

    朱瞻膳瞳孔骤缩。星槎洲之战后,梅花卫明面上已被肃清,但昨夜他收到密报,说南洋诸国仍有“永乐通宝“流通,此刻看来,余党竟已渗透回南京。他摸向腰间的山河珏,珏身的并蒂莲纹路突然硌手——自从徐州之战后,这枚珏便常发出异常震动,仿佛与什么产生了共鸣。

    奉先殿内,朱允炆正对着太祖画像出神,案上摆着个刻满二十八宿的青铜匣,正是失踪的玉匣。他转身时,朱瞻膳注意到其眼角新增了细纹,龙袍上的金线已有些许磨损——自星槎洲归来后,这位帝王便常彻夜批改奏疏,甚至在龙案旁摆了药炉。

    “忠勇伯,“朱允炆指着青铜匣,“打开看看。“

    匣内铺着黄绫,上面放着卷羊皮书和枚铜钥匙。朱瞻膳展开羊皮书,赫然是朱元璋的笔迹,却在“藩王不得私铸钱币“一段旁用朱砂批注:“燕藩可例外,以御北元。“更惊人的是,落款日期竟是“洪武三十五年“——而历史上,朱元璋早已在洪武三十一年驾崩。

    “这是...假的!“方孝孺惊呼,“太祖爷驾崩时,臣就在灵前,何曾留下此等遗训?“

    朱允炆却摇头,指着羊皮书边缘的火漆印:“这是皇宫内库的'天子万年'印,除了朕,无人能伪造。但奇怪的是...“他拿起铜钥匙,钥匙柄上的燕纹与朱棣铠甲上的纹路分毫不差,“此钥匙能打开奉先殿暗格,而暗格的机关,只有太祖爷和朕知晓。“

    朱瞻膳忽然想起星槎洲洞穴中的星象图,那些纹路与青铜匣上的二十八宿完全吻合。他接过钥匙,试着插入画像后的暗孔,只听“咔嗒“一声,墙壁竟缓缓打开,露出通往地下的石阶,霉味中混着淡淡火药味。

    “陛下,小心有埋伏。“春桃抽出袖箭,率先踏入密道。

    密道尽头是间石屋,中央石台上摆着个巨大的浑天仪,与梅花卫总部的如出一辙,仪身上却多了些新刻的文字:“永乐元年,星槎出海,日月重光。“朱瞻膳用钥匙触动机关,浑天仪突然转动,露出夹层中的竹简——竟是失传已久的《瀛海图志》,里面详细记载了郑和宝船的航线和海外据点。

    “太祖爷竟早就知道梅花卫的阴谋。“朱允炆喃喃道,“他在暗格中留下这些,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破解'永乐'之乱...“

    话音未落,石屋顶部突然传来异响。春桃抬头,看见无数黑点从气孔中落下——是涂了毒的梅花镖!她连忙推开朱允炆,自己却被划伤手臂,镖上的“永乐“刻字在火光中格外刺眼。

    “春桃!“朱瞻膳抱住她,嗅到镖上的熟悉气息——正是“梅花醉“的改良版。他立刻撕开她的衣袖,只见伤口周围迅速泛起青黑,与当年朱允炆中毒时一模一样。

    “用...用玉佩...“春桃虚弱地指向朱允炆的并蒂莲佩。

    朱允炆毫不犹豫地扯断佩绳,将玉佩按在伤口上。奇异的是,玉佩并未发出金光,反而吸收了毒素,表面浮现出“永乐“二字的阴影。朱瞻膳这才惊觉,梅花卫早已破解了玉佩的避毒机关,此刻的毒素,正是用首座的心头血混合而成。

    “带她去太医院!“朱允炆沉声下令,“纪纲,封锁皇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