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明皇孙 > 第十六章 金陵惊变:玉匣迷踪

第十六章 金陵惊变:玉匣迷踪

    第十六章 金陵惊变:玉匣迷踪 (第3/3页)

反,所以在玉佩中设了双重机关。遇毒则显的是'永乐',而真正的避毒密钥...“他捡起半块玉佩,对着月光,看见里面刻着的“建文“二字正在发光。

    王忠见阴谋败露,抽出袖中短刀刺来。朱允炆侧身躲过,却被对方甩出的梅花镖划破脸颊。千钧一发之际,朱瞻膳的玄铁剑破空而至,刺穿了王忠的肩膀。

    “陛下!“朱瞻膳扶住朱允炆,看见他脸上的毒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快用玉佩!“

    “来不及了...“朱允炆苦笑,“王忠是梅花卫首座,他的血...能解百毒,但朕...“

    “臣来!“朱瞻膳拔出剑,割破王忠的手腕,将血滴在朱允炆的伤口上。奇迹般地,毒斑迅速消退,只留下道淡红色的疤痕,形如新月。

    王忠惊恐地看着这一切:“你...你怎么知道我是首座?“

    “因为只有你能接近奉先殿,只有你知道暗格机关,也只有你...“朱瞻膳举起从梅花坞带回的绣帕,“能看懂这'十六'的含义——你加入梅花卫十六年,而我,今年正好十六岁,是太祖爷钦点的'珏中人'。“

    他转向朱允炆,将山河珏放在对方掌心:“陛下可知,为何这枚珏会与浑天仪产生共鸣?因为它是开启太祖爷秘密宝库的钥匙,而宝库中藏着的,正是能让大明永固的真正'天命'。“

    子时初刻,奉先殿密道。

    朱允炆握着山河珏,按照《瀛海图志》的指示转动浑天仪。当珏身的并蒂莲与仪上的北斗七星对齐时,石墙轰然打开,露出一间堆满金册的密室,每本金册上都刻着“民心“二字。

    “这是...“方孝孺震惊。

    “太祖爷的真正遗训。“朱允炆抚摸着金册,“他早就明白,江山稳固不在于权谋历法,而在于民心所向。梅花卫篡改'永乐'年号,却不知真正的'永乐',是让百姓永远安乐。“

    他转身看向朱瞻膳,眼中泛起泪光:“忠勇伯,朕命你为钦差大臣,即日起携带金册巡视天下,昭告百姓:凡举报'永乐'余党者,赏良田百亩;凡上缴伪造钱币者,既往不咎。记住,我们要赢的不是战争,而是民心。“

    朱瞻膳叩首领命,抬头时看见密室顶部刻着“日月重光“四个大字,与星槎洲之战时的朝阳遥相呼应。他忽然明白,太祖爷早已预见了一切,所谓的“永乐之乱“,不过是试金石,试的是朱家子孙能否守住“民心为基“的根本。

    丑时三刻,秦淮河上。

    春桃倚在船头,望着朱瞻膳手中的金册,伤口已敷上了王忠的血,疼痛渐消:“小王爷,你说陛下为何要留着纪纲?他毕竟是燕王的人...“

    “因为纪纲虽为燕藩效力,却始终忠于大明。“朱瞻膳望向皇宫方向,那里正燃起冲天火光——是纪纲在烧毁最后一批“永乐通宝“。“况且,“他轻笑,“陛下需要有人制衡方孝孺,就像需要燕王制衡藩王一样。“

    春桃点头,忽然指着水面:“看,桃花瓣都散了。“

    河面上的桃花随波而去,露出底下暗藏的“建文万年“字样——不知何时,朱允炆已命人在河底铺了刻字的石板,每逢暴雨,便能让百姓看见正统的昭示。

    寅时正刻,东方既白。

    朱瞻膳站在聚宝门前,看着百姓们捧着假币前来兑换粮食,孩童们在街头传唱新的童谣:“建文治,民心齐,山河固,日月明。“春桃递来块烧饼,他咬下时,发现里面夹着张纸条,上面是朱允炆的字迹:“七月初七,朕将在午门举行'日月重光'祭典,望卿速归。“

    他望着远方的朝霞,想起太祖爷的金册上刻着的最后一句话:“凡日月所照,皆需以心护之。“此刻的阳光,正照亮每一个因“永乐“之乱而惶恐的角落,也照亮了大明的未来——一个不再依赖年号迷信,而是真正以民为本的未来。

    春桃轻轻拽了拽他的衣袖:“小王爷,该出发了。你说,等我们回来时,金陵会变成什么样?“

    “会变成...“朱瞻膳望着渐渐苏醒的城市,嘴角扬起微笑,“太祖爷心中的模样。“

    晨风吹过城门,将“山河固乱“的匾额残余彻底吹落,露出后面早已刻好的“天下归心“。朱瞻膳握紧手中的金册,带着玄甲卫踏上征途,身后是重新焕发生机的金陵城,前方是万里山河,等着他去守护,去证明:真正的天命所归,从来不是某个年号,而是千万百姓眼中的光。

    (第十六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