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日月重光:金册迷局 (第2/3页)
二旁,正是“荧惑守心“的凶兆。人群中响起惊呼,有孩童被吓哭,却被母亲慌忙捂住嘴。
春桃忽然拽了拽他的衣袖,指着祭典台后的太庙:“看!屋脊上的走兽...“
屋脊的垂兽口中竟流出黑红色液体,在白玉阶上蜿蜒成梅花形状。朱瞻膳摸向腰间的玄铁剑,剑柄传来细微震动——这是梅花卫火器即将发动的信号。他迅速环顾四周,发现纪纲率领的暗桩卫已将广场团团围住,却没有阻止任何可疑人物进入。
“陛下小心!“他冲上台时,只见朱允炆手中的金册突然散开,每一页金箔上都浮现出血字:“建文无道,永乐当立“。这正是梅花卫的“血咒金册“,三个月前曾在苏州引发民变,金箔遇热便会显形。
百姓们发出惊恐的尖叫,有人跪地叩拜,有人趁机推倒兵器架。朱瞻膳挥剑砍断飞向朱允炆的梅花镖,却见镖尖在空中爆裂,散出迷烟。春桃迅速抛出携带的活性炭包,却被烟雾中的硫磺味呛得咳嗽——这是改良版的“迷魂烟“,混合了西域曼陀罗花粉。
“带陛下退入太庙!“他扶住踉跄的朱允炆,余光瞥见纪纲正带着暗桩卫向祭典台逼近,手中握着的不是绣春刀,而是...火铳?!这些本该由京营掌管的火器,竟早已落入暗桩卫手中。
太庙大门轰然关闭时,朱瞻膳听见纪纲在门外高喊:“陛下!臣奉燕藩密令,特来清君侧!“这句话如惊雷般炸开,他这才惊觉,原来纪纲不是梅花卫的人,而是...燕王埋在金陵的另一枚棋子。
未时初刻,太庙密室。
朱允炆靠着太祖神位坐下,手中紧握着从宝库取出的檀木盒。盒盖雕刻着九条隐没于云海的龙,正是朱元璋临终前留给朱允炆的“九龙秘盒“,据说里面藏着能扭转天命的宝物。
“当年皇爷爷说,不到社稷危亡之际不可打开。“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可现在...纪纲有火器,梅花卫有余党,甚至天象都在帮他们...“
“天象?“朱瞻膳忽然想起什么,抢过案上的《皇明历》翻看,“陛下,钦天监呈给您的历书,和民间流传的版本不一样!“他指着七月初七的记载,官方历书写着“荧惑守心,宜祭祀“,而民间版本却是“荧惑退避,百事皆宜“。
春桃从袖中取出抄录的民间童谣:“荧惑绕心走,建文坐龙庭“。这与纪纲等人宣扬的“荧惑守心,主君失位“截然相反。她忽然想起秦淮河底的石板,那些“建文万年“的字样,在特定角度的阳光照射下,竟能折射出“永乐暂隐“的幻影——原来民心的昭示,从来都是权力者的镜像。
“有人篡改了天象解读。“朱瞻膳握紧拳头,“纪纲控制钦天监,梅花卫散播童谣,两者看似对立,实则...“
“实则都在引导百姓质疑朕的正统。“朱允炆打开檀木盒,里面竟是个铜制日晷,晷面上刻着“日月重光“四个篆字。他将日晷对准密室石缝透入的光线,晷针的投影突然在墙上拼出一幅地图——正是南京城的地下排水系统,其中一条支脉,竟直通玄武湖底。
“太祖爷早就料到会有今日。“朱瞻膳指着地图上的红点,“玄武湖底的'癸'字分舵,应该就藏在排水口尽头。而纪纲的火器库...看这标记,在聚宝门的地基里!“
话音未落,地面突然震动。春桃扑到窗边,看见纪纲的暗桩卫正用火药炸开太庙侧墙,火铳的轰鸣中夹杂着百姓的惨叫。她摸出袖中最后一支梅花镖,镖身刻着从绣娘帕子上临摹的并蒂莲纹样——这是潜入玄武湖分舵的钥匙。
“臣护陛下突围,春桃去炸掉火器库。“朱瞻膳将山河珏塞给春桃,“用这个启动浑天仪,引开纪纲的注意力。记住,子时前必须回来,否则祭典的...“
“不用再说了。“春桃打断他,目光落在朱允炆手中的日晷上,“奴婢记得,太祖爷的《瀛海图志》里说,真正的'日月重光',是让百姓看见自己的影子。或许这日晷,就是要让我们...看见真相。“
申时三刻,玄武湖底。
春桃顺着排水管道摸索前行,手中的山河珏突然发出温热的震动。石壁上的青苔在荧光中显现出梅花纹路,每走十步便有一个“癸“字标记,与朱瞻膳描述的梅花坞机关如出一辙。当她将珏按在第十六块“癸“字砖上时,头顶突然传来水流倒灌的轰鸣——纪纲竟在炸毁太庙后,决开了玄武湖堤!
“糟了...“她被急流冲得撞上石壁,珏身的并蒂莲纹路刮掉一块表皮,露出里面刻着的“十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