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叁 睽 北方结界 (第1/3页)
贰叁,睽,北方结界
东三区时间,2049-07-18,10:34,周日,北方联邦,凉占州,凉占市上空(平流层)
国际航班的头等舱内,最后一排的三个座位,左侧夏天羽一身黑色职业装,过肩的中长黑发略带卷曲,显得十分高冷,一改昨夜的温婉可人模样。中间冉菁耘身着浅灰色休闲装,神完气足,徐艳萍的平安无事,令他唯一的牵挂也完全放下,虽然晚睡,却睡了几乎整个白天,权当预先倒了时差。右边风间佑吉裹在淡黄色劲装里,竟还戴着帽子,一脸颓废,两眼无神,燕京的夏夜十分凉爽,他竟感冒了,本来打算服用氨基酚类药物,却被冉菁耘和夏天羽坚决制止,刚刚喝过莲花清瘟的他正努力地建立着属于他自己的抵抗力。这使得冉菁耘原订要和他畅聊的打算落空。好在智能眼镜拥有全角度机外视角的功能,仿佛乘客悬浮于高空之中般,脚下北国风光无限,美景尽收眼底,风吹过连绵的针叶林,耳麦中竟是屏蔽了飞机声音后的松涛声,冉菁耘顿感心旷神怡。
一个巨大的泡状物映入视野,“风间,戴上智,智能眼镜,看下面。”尽管知道风间佑吉尚不精神,却不忍他错过眼下的奇观。虽然没去看另一边,他也知道,夏天羽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闭上眼睛,她大可不必通过头部的那两个可见光采集器去收集信息。风间佑吉一扫颓然,急忙戴上智能眼镜,低头向下望去。
眼下,凉占市被扣在一个透明的罩子下方。这个罩子并不显眼,如非三人早知道它就在那里,几乎就不会看到。它与地面接触的位置,其直径大约二十千米,高度大约四千米,近似于将一个球沿其北纬四十五度的位置切开,然后将其顶部扣在地上。从飞机现在所在的约万米高空,完全看不出它的细节。转瞬间,飞机已飞过了凉占市,需要回头才能看到。
当两人依然不舍地回头张望时,夏天羽忽然道:“看前面吧,不用低头。”
两人转回头,前方除了蓝天别无他物。仔细辨认下,他们终于在视野外围看到了它的轮廓。仍然是一个仅有北纬四十五度以上部分的球缺,与地面接触位置处的直径却足有约一百五十千米,高度不少于三十千米,伸入平流层至少二十千米。在这么大的尺度下,光线的偏折已十分明显,相当于五十度远视眼镜的效果。两人为眼前的壮观所震慑,冉军华起了一身鸡皮疙瘩,风间佑吉微微出汗,感冒症状全无。
不止两人,此刻机舱内的其他非北方联邦人员,也纷纷惊呼。飞机前方的,正是有史以来最大单一人造物,基于碳半透膜技术建造的——环千顶城城市圈气候限制膜。
【气候限制膜技术,为北方联邦所独有。于二零三二年由北方联邦科学院院士谢尔盖·米哈伊尔耶维奇·库利科夫的团队研发成功。此种膜能有效限制二氧化碳分子在膜两侧的自由渗透,其基本原理类似细胞膜中的生物泵,可使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移。膜分三层,外层和内层是浓度不同的大分子酚类、醛类以及酶的混合物,厚度通常为几毫米;中层为氮气,厚度通常为几厘米。通过调节内外两层的酚类与醛类比例,即可调节二氧化碳的渗透压差,从而控制二氧化碳在膜两侧的平衡浓度差。
直到二零四三年,才完成了第一次实验性的部署,第一座限制膜与地面的接触部分直径仅五百米,在坚持了一周后发生破裂。这显然与膜能承受的张力有关。此技术的实用性部署的难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膜所能承受的张力,进一步细致的要求包括:一、膜的挥发速度在大尺度下仍是可忽略不计的;二、无论内层与外层膜,在承压变形后,两层不能接触。二是膜中酚类与醛类的比例调节,进一步细致的要求包括:一、在加注酚或醛时,需回收等量混合物,留在膜中的物质在局部浓度变化时,仍能保持膜的体积且能保证张力;二、回收的酚醛混合物需以极低的成本进行有效分离。三是膜的建立与回收,建立与回收的过程类似于拉泡泡,主要手段为通过无人机阵列控制拉环进行穹顶形膜的建立与回收,先建立内层膜,再建立外层膜,而后置换中间的空气为氮气。相比于建立,回收的过程难度极大,这是因为在稳定的膜中刺入拉环要难于在形成膜后从其中抽出拉环,基于此种情况,膜建立后便几乎不再进行回收,其维护成本不高,又何必承担膜破裂的风险呢。四是要有效防风防水,经过北方联邦的反复计算,这些膜部署后,发生大风的概率会显著降低,事实也是如此,部署区域周边从未发生过四级以上的大风,这是限制膜可以承受的。由于膜的成分为酚醛等有机物,暴雨以下的水滴可穿过双层膜,而不对其造成影响,暴雨以上的降水及冰雹,可通过其它手段人工干预。只是雪花不能穿过,会滑落到膜以外区域的地面。五是要防止武器打击,实验证明除爆炸产生的热量和气流扰动造成膜破裂,直径不超过两米的物体穿越膜是不会造成膜破裂的。也就是说,除非核弹或氢弹的空中引爆,一般的导弹、火箭弹、炮弹是不会对膜产生影响的,但发生前者的情况下,膜本身是否破裂也就不重要了。
北方联邦人最终以金属及硅基材料完成了膜发生装置的制造,以极低的成本部署在全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