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大朝会:诸卿可有事报与孤? (第2/3页)
光放眼千年,就算再怎么荒诞不经的批示,也会被历史证明是对的。
这几天,整个长安依旧在正常运转。
立正殿里批阅奏疏的地方,已经快要堆积如山。
李承乾嘴角抽了抽,准备先熬他两个通宵。
反正他现在身体倍棒,大不了浪费一颗祛病丹,就可以满血复活。
四个近侍太监,不需要李承乾吩咐,就开始像往常一样。
一个给他磨墨,一个给他扇扇子,一个给他传阅奏疏,一个给他批阅一些无聊的奏疏。
天高皇帝远的县令之类,很喜欢写一些无聊的奏疏。
比如哪年哪月哪日天气如何,或者纯粹就是给皇帝问安。
这一类的奏疏,皇帝别说批复了,看看都浪费时间。
但是,又不能禁止官员这样做。
官员写这种奏疏,就是想显示一下存在感,免得皇帝把自己忘了。
如果不予理睬,就会渐渐滋生官员天高皇帝远的心思。
虽然全国各地,每天都有大小事情发生,可分派到每个地方,有些地方几年都不会有什么大事,自然得找点由头来写奏疏。
这些奏疏,已经由尚书省六部分类过了,甚至已经提出了意见,倒也没那么麻烦。
李承乾只要认真阅读后批复个已阅,或者附议之类的,就可以发下去执行了。
只有一些存在争议,或者是重大的事情,才会由皇帝来亲自批复。
如果皇帝都拿不定主意,就会找相关的重臣私底下商量。
正所谓小事大会决定,大事小会决定,就是这个道理。
真要每个奏疏都长篇大论的批复,皇帝别说别睡觉,再搞几个分身都不够用。
这跟内阁制在内核上其实差距不大,差的只是职权的问题,朱棣也不是凭空创造的内阁。
只有像朱元璋那种,才会想把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抓到自己手里。
宁愿让别的官员吃干饭,都不愿让人家多做点事,脑子多少是有点毛病。
就这样,花了两天时间,李承乾真是不眠不休,把后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