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如何推行科举制? (第3/3页)
赵政的目光缓缓掠过眼前这八位青年。
他们的眼神中或闪烁着期待,或含着紧张,各自怀揣着对未来的期盼与憧憬。
“朕欲从尔等之中,再选拔一位正一品朝臣。机会难得,唯有一次,望诸位能牢牢把握。”
有了上回殿试经验,八名学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赵政毫不犹豫地启口:“自此刻起,朕将抛出一问,尔等需凝神倾听,细细思量。”
“大贞正值变革之际,科举之制正如日中天,意在破察举之旧,立新才之途。试问,尔等该如何将科举之制,播撒至九州四海,令地方官吏与黎民百姓心悦诚服,共襄此盛举?”
话音未落,八名学子皆陷入沉思。
他们对科举新制并无了解,不知该如何作答!
高力见状依赵政之意,轻步而出,冷声道:“诸位若是答不上来,便请移步大殿之外。”
有几名学生抓耳挠腮半天,因承受不住殿中所施加的压力,只能主动选择退出。
只余下三名学子,坚定地屹立于大殿之上。
赵政的嘴角勾起一抹温和的笑意,目光温和地扫过他们,轻声问道:“诸位心中,可已有应对之策?”
这时,一位面容清秀、年岁尚轻的学子勇敢地跨前一步。
“陛下,微臣以为,科举之制推行路上最大绊脚石,莫过于地方官府。试想,若有一寒门子弟脱颖而出,得以赴京应试,其故里不仅能荣耀加身,更可得朝廷嘉赏,惠及乡里。科举之利,本应激励人心,却也难免触动他人利益,若是能出台奖励政策,问题便迎刃而解。”
赵政满意地点了点头。
奖励之策,虽说是一妙计,只是细细算来,恐国库需肩负不轻之负担。
于推行之初,此策自是可行,一旦广泛实施,随着京中求学之士日益增多,奖励之策弊端,便渐渐显露无疑。
此时,又一名学子躬身行礼,言辞恳切道:“陛下,微臣以为,奖励之策或有不妥。何不广设学府,为寒门子弟提供读书求学之所,且由朝廷于各地特设科举辅弼之机构,使天下学子皆能沐浴科举之甘霖,共沾其恩泽?”
赵政思考了一会儿,又望向最后一名学生。
最后一名学生才思敏捷,听完前两人提出的建议,早已成竹在胸。
“陛下,学生自知才疏学浅,难及二位同窗。然而,对于科举制如何深入人心,学生斗胆陈言,以为其关键在于普及于民,让那些出身寒微的求知者明了,科举之路,正是他们跨越阶层,实现抱负的龙门一跃。”
“试想,若科举之善深入人心,成为万民口耳相传的佳话,即便地方官吏心存私念,意图阻挠,亦将如逆水行舟,难以为继。因此,学生斗胆建议,陛下可遣一位德高望重、公正无私的钦差大臣,遍历四方,不仅监督科举之实施,更要亲自宣讲科举之益。”
如此一番话,既诚恳又不失睿智,既体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深刻理解,又巧妙融入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令在场众人无不点头称是。
赵政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
“你倒是颇为机敏,说说看,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傅隆,拜见陛下!”傅隆恭敬地回应。
赵政轻轻摆手,示意身旁的高力将其他两名学生带离。
傅隆望着赵政,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惊喜与感激。
“多谢陛下厚爱!”
他未曾料到,在这众多学子之中,自己虽非出类拔萃之辈,却因那颗始终牵挂百姓的心,而得到了赵政的青睐。
“傅隆,朕决定在今日早朝上,正式册封你为礼部尚书。待到吉日选定,你便需启程前往各地,全力推行科举之制,为大贞选拔栋梁之才,你可愿意?”
傅隆震惊了!
他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朝廷新贵,怎料竟要肩负如此沉甸甸的重任?
陛下对他,竟是如此毫无保留的信任!
他急忙俯身跪拜,额头轻轻触碰着冰凉的地面。
“学生傅隆叩谢陛下隆恩!陛下如此厚爱,学生定当倾尽心力,不负所望,做个为民请命,造福百姓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