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上):数字化教育的探索 (第2/3页)
架子!要能整合资源,智能推送,最好还能有初步的学情分析!让学生自己就知道哪里薄弱,老师也能精准把握!”
“哟呵!”王磊在那边明显来了兴趣,“金老师这是要引领教育革命啊?想法够前沿!不过……”他顿了顿,“这玩意儿投入可不小,硬件、软件、后期维护……你们学校那点经费,顶得住?”
“所以找你救命啊!”金戈立刻接话,语气带上一种刻意的轻松和恳求,“我知道你们公司有现成的教育云平台基础框架!能不能……看在老同学的份上,给个骨折友情价?技术支持也得靠你!我们学校那几个搞信息技术的老师,修修电脑还行,搞这种大型平台,真得你这样的专家坐镇!”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在权衡。金戈的心悬到了嗓子眼,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办公桌的木质边缘。他需要这个项目!需要它像一个巨大的锚,将自己牢牢固定在“现实”和“事业”的航船上!否则,那无边无际的恐惧会把他彻底吞噬!
“行!”王磊终于拍板,“老金开口了,这忙必须帮!我亲自带团队过去!先做需求调研,框架定制,费用……我尽量给你压到最低!就当支持母校教育创新了!”
一股巨大的、带着酸涩的暖流猛地冲上金戈的鼻腔!他用力眨了眨眼,逼回那不合时宜的湿意,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磊子……谢了!真的……太感谢了!”
“少来这套!”王磊笑骂,“准备好接驾吧!下周我就带人杀过去!到时候,你可得请顿好的!”
挂断电话,金戈才发现自己手心全是冰凉的汗。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窗外阳光正好,照在对面教学楼的玻璃窗上,反射出刺眼的光斑。这光,却丝毫照不进他心底那片被死亡阴影笼罩的角落。
☆☆☆ ☆☆☆ ☆☆☆ ☆☆☆
王磊团队的效率极高。一周后,一支精干的五人技术小组就进驻了厦夂一中信息技术中心那间略显老旧的机房。机器的嗡鸣声、键盘的敲击声、程序员们快速而专业的讨论声,瞬间填满了这个平日里有些冷清的空间。
金戈作为项目的核心发起人和对接人,几乎泡在了这里。他和王磊以及团队骨干小陈反复沟通、细化需求,常常讨论到深夜。
“金老师,你看这个模块,”小陈指着屏幕上复杂的流程图,“‘精准推送’这块是关键,也是难点。核心在于学情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光靠学生在线做题的分数还不够,我们需要更细化的标签体系,比如知识点关联度、解题耗时、错误类型(概念模糊?计算失误?审题不清?)、甚至学生在某个难点页面停留的时长……这些数据越丰富,模型画像越精准,推送的资源才越‘对症下药’。”
金戈听得极其专注,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我明白。这就像医生看病,望闻问切,信息越多,诊断越准。但难点在于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可能自然地采集这些数据?比如停留时长,会不会让学生觉得在被监视,反而产生抵触?”
“问得好!”王磊赞许地点头,插话道,“这就是用户体验设计的范畴了。我们的方案是‘无感采集’结合‘适度反馈’。系统后台记录行为数据,但前端给学生呈现的,是简洁友好的学习报告和资源推荐按钮,重点突出‘帮助’和‘提升’,淡化‘监控’感。另外,我们会在平台上线前做充分的学生调研和试用反馈,不断优化界面和交互逻辑。”
金戈思索着,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对!要让学生觉得这是‘我的学习助手’,而不是‘监视我的眼睛’。还有,个性化路径的生成逻辑,一定要透明!学生得大致明白为什么系统会给他推荐这个而不是那个,这样他才会有信任感,愿意跟着走。”
“金老师,您这完全说到点子上了!”小陈眼睛发亮,“我们计划在‘学习报告’里加入一个‘推荐说明’的可展开项,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推送逻辑,比如‘检测到你在三角函数恒等变换的练习中错误率较高(具体到错误点),耗时较长,建议先观看以下微课视频巩固基础概念,再进行专项练习’。”
“好!这个好!”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