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34章 这才是全民皆兵 (第2/3页)
人前途,官当到这个份上,离正部级就差临门一脚,不在乎才不正常。
但要看和什么对比。
他从当前这件事情里看出了远比他个人前途更重要的战略意义,那就舍我其谁了。
1500公里的高铁建设,这是一次赌博。
冯根生赌上了他的个人前途,张省长也同样如此。
或者说,这一届的省政府班子都赌上了他们的个人前途。
西德西门子、法国阿尔斯特、日本新日铁三家公司开出来的每公里造价都在1.3-1.8亿东大币之间。
新日铁最离谱,开出了1.8亿东大币每公里的价格。
李干提前告诉了冯根生和张省长,小日本1964年开通的东海道新干线,286公里总造价是450亿东大币。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东大人根本无法接受的造价。
冯根生和张省长并没有觉得意外,外国人漫天要价是肯定的,谁让你没有相关技术呢?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1987年,东大不会花1个亿去建设1公里高速铁路。
第一次询价后,新成立的羊城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就没有了下一步消息。
不久后,他们都发现,羊城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在私下里和其他公司接触,谈的不是总包价格,而是具体到了某一项技术。
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是最积极的,他们提出了转让高铁技术的前提——采购150列动车,车厢可以在东大境内设立合资工资进行制造。
法国的高速铁路再怎么发展,拢共就那么点地方,阿尔斯通的主要市场在海外,在亚洲。
但是,这个条件同样被羊城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拒绝了,提出最多采购16列动车和96节车厢,随即阿尔斯通要转让全套技术。
全套技术包含了铁路线建设技术和动车技术。
法国人拒绝了。
这时,西德西门子公司反应过来了。
他们的想法更彻底,现在他妈的祖国还没统一呢,国内根本搞不成高速铁路,先把技术变现一波再说。
西德人一步到位,把所有的技术明码标记售卖,不用先采购成品,只要给得起钱,技术拿走。
他们满以为这样会打动东大人。
然而,东大人跟菜市场大妈似的,挑挑拣拣一番后,只选了几项技术,然后往死里砍价。
德国人还在犹豫的时候,法国人反应过来了。
论彻底,他们更彻底,要知道,法国人是最先和东大做精密技术生意的欧洲国家之一,不比表里不一的英国白皮猪晚多少。
阿尔斯通公司立即拿出了一份可以说是伺候到家的服务合同,帮助羊城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从无到有把高速铁路搞起来,而且是最先进的运营时速达到250公里的技术。
他们开出了一口价,在他们看来,这个价格是特惠的。
当然,相比其他两家公司和此前的报价,这个价格的确是特惠独享。
方案摆在了李干面前。
实事求是地说,他对这个方案是动了心的,现在多花一些钱,提前二十年开建高速铁路,这个代价值得付出。
显然,冯根生和张省长他们也这么想的,否则这个方案不会出现在李干的案头。
不过,一直关注着谈判进展的李干,敏锐地察觉到,当前的进度还没有到对方的底线,尤其是西德西门子公司。
他其中一个依据就是,苏联给欧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东西德暗中联系实现统一的活动被苏联秘密扑灭后,西德再一次感受到了莫斯科坚决的态度,以及北极熊的蛮横和蛮力。
当前欧洲人天天活在铁幕装甲洪流的阴影之下,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搞不好哪天就没了,这一点也不夸张。
老毛子的装甲洪流兵锋所及之处,寸土不生是必然的。
李干当即建议冯根生他们继续和三家公司保持接触。
具体地说是两家,因为新日铁在第一次报价被拒绝后,就没有了下文。
就当前东大和小日本之间的关系,新日铁受到国内舆论压力是必然的。
不过,小日本的财阀可不像被愚弄和摆布的平民,他们从来的观点就是,永恒不变的是利益。
因此,他们依然是有继续接触的价值的。
谈判再度陷入僵局。
作为最大客户,东大铁道部没有继续和三家公司接洽,而是在几天后,公布了全国远期铁路建设规划修正方案。
修正方案中只有一处改变,那就是将远期铁路建设规划里的普通铁路,全部换成高速铁路。
这是一个几万里程的庞大高速铁路网络。
随即,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出现了。
小日本里真正掌握高铁技术的川崎重工坐不住了,推开了新日铁,亲自走到了台前来。
没有任何人能抵挡住大约4.5万公里里程的高速铁路网这个超级世纪性大蛋糕。
哪怕每公里造价中,属于供应商的利润只有10万美元,这也是一个450亿美元的恐怖项目。
东大人会造假吗?
历史摆在那里,东大人做的规划,每五年一次,没有哪一次是没有100%完成的,反而通常是提前完成。
对于这一点,全部浮出水面的这几家公司心知肚明。
西德西门子公司的反应最快,诚意也最足。
他们开出了一个让羊城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很难拒绝的实惠价格和条件,卖出了12个动车组和与之配套的72节车厢,随即,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将动车组的全套技术转让给了羊城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冯根生把签署完毕的协议放在李干面前,笑着说,“德国人的目的很明确,这些东西就是搭进来的,他们的目标是我们要在13年内建成的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
李干翻开仔细看了一遍,笑道,“要的就是这个态度,我看可以把西门子公司列入供应商目录的第一位,只要肯付出的,我们都不会让他们吃亏。”
“是,我明白。”冯根生重重点头。
李干说,“引进高铁技术的谈判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了,接下来的重点是建设,这块才是投入的大头。”
“宫老上次来视察的时候提到过,1990年后,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