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育乃立国之本 (第1/3页)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风扬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反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真正强大不仅在于武力的强盛,更在于文化和教育的繁荣。于是,他将“龙腾四海图”中蕴含的智慧,从战场转移到了和平建设的舞台上,致力于推动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深知,教育乃国之根本,唯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于是,张风扬在战后的废墟上,发起建立了多所学校,特别强调武术与文化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武德与文采,旨在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推动武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主张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在张风扬的推动下,中国的武术开始走向世界,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前来学习,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采。
在那段重建家园的岁月里,张风扬经常受邀到各地讲学,传播他的理念。一次在北平(今北京)大学的演讲中,他引用古诗“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此比喻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但根基犹在,精神不灭。他强调:“吾辈需以古为镜,以今为鉴,既要继承传统之精华,又要勇于创新,方能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绽放光彩。”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张风扬被任命为教育部门的重要职务,继续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挥他的影响力。他参与制定了多项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鼓励民间艺术的传承,推动国学研究,使中华文化的血脉得以延续,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张风扬常常坐在自家小院的竹椅上,手捧“龙腾四海图”,望着满园春色,心中感慨万千。他的一生,如同这幅图卷一般,波澜壮阔,又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段段英勇的事迹,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不断探索、勇于担当的精神。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风扬留下遗愿,希望后人能继续发扬“龙腾四海图”的精神,不仅在武学上追求精进,更要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不断探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一生,是对“武可安邦,文能兴国”最生动的诠释,他的故事,如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