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为大汉掘墓 (第1/3页)
夏至已至,天气一日热过一日。树上的蝉声躁了,树下的坟丘都冒了出草。大疫带走的尸骨,用最后的养分,孕育出微弱的新芽。活下来的人,则顽强的活着,为了活着而活。
眼下,已经到了收割夏麦、播种夏豆的农忙时候。天齐庙外,早就不再有新的灾民出现。但依然还有三千多百姓,迟迟不愿离去。他们像是见到火光的飞蛾,碰撞在灯做的纸罩外,不断停留着,徘徊着,就像在等待着什么一样。
张承负看着这些从灾疫中活下来的百姓,看到他们脸上的留恋与哀伤、恐惧与迷茫。他觉得,这些百姓迫切的需要着什么。但需要什么呢?
“黄天在上!他们需要承诺。一个过太平日子的承诺。”
这是大师兄马元义的回答。大师兄的脸上带着同情。
“他们需要粮食。吃饭和播种都需要粮食。”
这是二师兄唐周的回答。二师兄的脸上满是务实。
“他们需要鬼神。只有信仰些什么,这苦日子才能过下去。”
这是四师兄潘靖之的回答。四师兄总是神神鬼鬼。
“他们需要希望。大灾离难,家破人亡。总要有个奔头,缓一缓心里的苦。”
这是五师兄谢初的回答。五师兄见惯了人心,和四师兄像又不像。
“他们需要领头人。只有人带着他们,他们回去才不会被豪强欺负,夺了田地!”
这是六师兄伍登的回答。六师兄斩钉截铁,手上还挥着打铁的锤子。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人知道。”
七师兄高道奴很是纯粹。他看着发怔的张承负,用力拍了拍肩膀。
“你去问师父呗!师父他肯定知道!我们按他老人家说的去做,一定没错!”
于是,张承负又去求见大贤良师张角。在低矮的屋子里,张角放下手中的符笔。他静静的看了最小的弟子一会,这才道。
“死了这么多人,世道这么苦…百姓需要一场大型的葬礼。”
“葬礼?”
“对!大型的巫葬。要在坟丘上设道场,建坛设幡,周围画上符印,场地要大一些。嗯,得借用一下你的童子营地…噢!还有,这是《招魂安灵歌》,可以让童子们到时候领唱,毕竟他们也有亲人埋在那。对,是安魂祭祀歌的调子,这里只是改了改词。”
说着,张角从案几上,取下几张早已写好的黄纸,递给张承负。
“准备一下吧!五天后,就在坟丘周围举行大葬!”
“是!老师!”
五日后,招魂的黄幡,伫立在连绵的坟丘上。太平道徒们用石头砌了祭坛的底座,垒了坛顶,坛下又围了火塘。然后,草灰与朱砂画的镇魂符,密密麻麻垂挂在周围的树上,就像垂下的死者的眼。这么说也不算错,因为在树下的坟中,确实掩埋着数以千计的尸体,让树下的蚁穴都连成了片。
“符是眼,蚁是身,树干寄着魂…这就是死后的命!…”
五师兄谢初幽幽叹息,四师兄潘靖之赞同点头。两汉的巫俗从上古传承至今,早已深深融刻在人们的心中,融入了死后的葬礼上。
“承负,来!你选一个兽面戴上。”
闻言,张承负走上前来,从大师兄马元义的手中,挑了一张黑犬的兽面具,正好能遮盖全脸,只露出一双黑眸。
上古的巫者举行祭礼,是必然要戴面具的。葬礼祭典中常见的面具,是虎、鹿、犬的木头兽面,相当于引导魂魄的鬼使。而兽面又有赤红与漆黑两色,象征阳气或威灵。
等张承负戴好面具一看,只见周围的师兄们,都变成了红虎、黑虎、红鹿、黑鹿,还画着夸张的笑与哭。而一只“红鹿”笑着开口,却是五师兄谢初拉长的巫调。
“小师弟,之前学的巫鬼步没忘吧?记好了,一脚实一脚虚,一步缓慢低沉,一步轻掠地面。似飘非飘,似立非立,身躯扭转,手足带铃舞动…嗯,这次不用‘驱鬼’,两只手就‘招魂’、‘送魂’两个动作!”
“红鹿”一边说着,一边熟练的跳起巫祭的鬼步。刚跳了几下,另一只“红虎”拉住了他。“红虎”伸出手,指了指招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