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汉末太平道 > 第十五章 你死我活的斗争

第十五章 你死我活的斗争

    第十五章 你死我活的斗争 (第1/3页)

    祠庙的偏殿之中,太平道师徒众人跪坐谈论。香炉的青烟缭绕,天下事掀开一角。汉末天下的士族豪杰,也第一次被张承负亲耳听闻,划过数千年的沧桑。

    “茂安师兄,渤海高氏可有什么弓马娴熟、武艺出众的子弟?”

    “弓马娴熟、武艺出众?…嗯,好像高氏确实有个厉害子弟,唤作高览高元伯。年纪的话,大概也二十出头。高氏好像在给他运作渤海郡中的官职,不过渤海郡士族众多,他恐怕也只能从两百石的县尉干起。”

    辛茂安博闻强识,谈起冀州人物来如观掌纹。他笑着看向张承负,打趣问道。

    “小师弟,你怎么对弓马武艺如此关注?莫不是也想习练一二,投效一方?不过这条道一看天赋,二看出身,三看资财,同样难走的很。你年纪还轻,不如安心跟着老师,习练医符巫道。等经年有成,若是能继承老师的一二本领,那也是世家大族的座上客,一辈子富贵无忧!”

    “…是!谢师兄指点。”

    闻言,张承负默了默,笑着应是。他心中思忖,看来师父张角起事的决心,并没有向这位士族出身的三师兄透露。就是不知道其他师兄们,又有几人知晓,几人猜到,立场又是如何。

    “老师,八郡说完,便还剩下魏郡。魏郡是冀州刺史部治所邺城所在,为刺史驻节之地。朝廷目光时刻注目,就少见高门世家。所以,魏郡虽然士族众多,但没有一家士族,能久占孝廉的名额。”

    说到这,辛茂安深意一笑。而张承负思索片刻,也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

    只要东汉朝廷的威望还在,那么刺史部所在的郡国,就接近于高度的直辖。这一郡的人力物力,朝廷掌控的极深,自然也就少了世家大族的份额。而世家大族要扩张,必然要兼并土地、接纳投附、逃税避役。这在一州治所的郡国,可没那么容易行事。

    “魏郡中没有郡望,能称得上县望的都没有。也就阴安审氏、魏郡高氏、魏郡韩氏、魏郡王氏,勉强靠近县望。这些士族门户,估计家中才小几千亩地,和世家的动辄万亩、数万亩,完全无法相比…而魏郡的两个孝廉名额,倒是难得能够按才学分配。嗯,当然得是魏郡士族出身…”

    这一番评点介绍,冀州九郡的政治形势、世家大族的权力格局,也就跃然纸上了。大贤良师张角微微点头,沉吟了会,又再次开口。

    “茂安,冀州之外,朝廷之中…最近可有什么大事?”

    “朝中大事?…哦!老师,朝中三月间有一件大事,是三公中司徒陈公(陈耽)因上书直谏,被免去了司徒的职位。而根据最新的消息,上个月太常袁公(袁隗)迁为新的司徒!”

    “哦?司徒免职?”

    听到“三公免职”这样的消息,张角眉头扬起。这种级别的重臣变迁,毫无疑问代表着朝中权力格局的剧烈变化。

    在大汉朝廷中,最主要的政治矛盾,就是宦官与士族高门间的权力争夺!这场漫长的斗争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从桓帝持续到灵帝,经历了两次党锢和党锢升级,眼下还在愈演愈烈。党锢士人的连坐范围,甚至已经牵连到五族了。

    司徒陈耽的政治立场,非常明确,就是站在士族一方,对抗宦官的。他的免职,必然与宦官有关,并且将会进一步影响到朝中双方的势力,进一步激化双方的矛盾,让大汉朝廷失能。而这,也给了地方上反对朝廷的各种力量,包括各地的太平道,发展壮大的空隙与机会。

    “茂安,司徒陈公因何免职?”

    “哎!老师,此事说来话长…究其根本,还是陈公直谏朝廷的贪腐。陈公直言朝中的太尉、司空,都看着宦官们的脸色行事,‘放鸱枭而囚鸾凤’,放任宦官子弟而迫害清廉士人。而这样的忠直之言,让宦官们深为嫉恨,皇帝怕是也心中不喜…”

    说到此处,辛茂安神色黯然,慨然叹息。

    “当是时也,司徒陈公,谏议大夫刘公,还有几位清直无畏的御史,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