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干土木活,第一座坡塘怎么修? (第1/3页)
七月下的一场大雨,缓解了冀州的旱情。夏播的豆子,浸润在久违的雨水中,欢快地鲜活了起来。开裂的大地重新弥合,巨鹿的原野上冒出许多翠绿的草叶,连豆田里也冒出了杂草。
只是,从小暑后的夏播,到秋末冬初的收获,还有漫长的四个月。谁也不清楚,等到豆子长到快成熟的时候,会不会再来一次旱情?而今冬的宿麦,又到底能不能种?
“宿麦种不了了,只能种豆子和粟。明年还是旱灾,后年也是旱灾,雨水又少又不稳定。黄天在上!这是师父大贤良师夜观星象,占卜得来的天时!”
“太一神啊!三年旱灾?三年?旱灾?!…”
巨鹿庄子的庄头,张阿公大惊失色,脚下一时都发软。他胡子颤抖,难以相信的看着张承负,看着这个张角最小的少年弟子。
三年旱灾意味着什么?没有任何一个农民不知道,也没有任何一个农民愿意相信。但作为太平道门下的庄子,作为戴上黄巾的虔诚信徒,张阿公不会怀疑大贤良师的预言。他只能颤颤巍巍的自语道。
“这怎么办?这怎么是好?仙师能不能求雨…”
“黄天在上!我们得在庄子里,修个储水的坡塘出来。有了坡塘,尽可能的收集雨水和河水,等到了豆粟最缺水的时候灌溉…至少不会绝收!得让整个村子都动员起来,一起修这个活命的坡塘。最好,能有熟悉地形的老人家,帮着选一下坡塘的位置…”
“是!这是关系到庄子的大事,家家户户都会出人的,男女老幼都会来干活。更何况大伙都信了黄天,出人的事好说…修坡塘,修塘,修河…”
张阿公手中捏着两根揪掉的胡子,苦着脸想了许久,突然一拍大腿道。
“对了!村里有个会修河的李老汉,是魏郡来的,是好几年前,马符师亲自带来的!他是个老河工,好像也修过塘,那什么魏郡的十二老塘!你等着,我这就带他过来!…”
“老河工?元义师兄亲自带来的?”
听到这,张承负心中一动。在这个时代,年老有经验的河工,是毫无疑问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就和铁匠一样,绝对不多见,通常都在官府的掌控下。
太平道在冀州传道甚广,接触的百姓数以十万、百万。虽然有“文化”的士族,没几个加入太平道的,但各县各乡的匠人,确实有许多受过恩惠,就此信奉黄天。看起来,师父师兄似乎有意识的,收拢过民间的资深匠人?那这个师门核心的庄子里,是否还有其他的工匠人才?师父让他来种地的这个庄子,似乎并不简单啊!…
“小张符师,要修坡塘,就得靠着河,挨着这条洺水的支流修。修多大多深?有个章程没?”
“至少一百亩,深两丈。最好能借助地势,少些挖土方的力气。”
李老汉瘦瘦小小的,走起路来却利索的很。他晒黑的脸上眉头蹙在一起,好一会后,他才点头道。
“我晓得了。那就只能建在那条大河坎上。但那一块下面,是庄子已经开出的好田。一旦建起坡塘,蓄起水来,得淹掉好几十亩良田…马符师那边?”
“师兄说了,让我做主。三年旱情,储水才是头等大事,也顾不得什么河边地了。”
“晓得了。修塘最难的就是征地,能做主就好办了!跟我来,我指给你看!”
李老汉说完,就沿着庄外的洺水支流,麻溜的往地势低的下游走去。而张承负跟在后面,咀嚼着李老汉的话,渐渐品出了其中味道。
“修塘最难的,就是征地?…是了!凡是沿河的地方,基本都是好地。而这样的好地,必然是有主的,还往往是世家豪族的上好水浇地。眼下,为了一千亩的灌溉,就得修百亩的坡塘。若是大一点的水利工程,灌溉一千顷,那就得征百顷的地!”
“这一百顷的万亩地里,有多少是河边良田?多少是世家豪族的良田,能这样白白被淹吗?修好的水利工程,是灌溉全县全郡,惠及泥腿子百姓的。而被淹的良田是世家大族的,哪有这样的道理?反正占着河边,又不会缺水,外面的旱田,管它死活呢…所以征地最难!”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九章算术》里的方田术记载,百亩为一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