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长安,要变天了 (第1/3页)
杀一人救万人,到底救不救?
这是一个贯穿古今的伦理与权力困境的问题,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法家说杀,儒家说不杀。
孟子更是直言: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这直接否定了为多数人牺牲无辜者的合法性。
在儒家看来,一旦开了这个头,权力的道德根基就崩塌了。
对于李承乾来说,无论回答杀或者不杀,其实都是对的,区别在于对得多与少的问题。
唯一错误的答案,实际上是犹豫不决,迟迟不回答,所以陈衍才会抓紧提醒李承乾。
“父皇,这个问题很尖锐,儿臣认为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儿臣之所以选择杀,是因为儿臣身为太子,一切决定都得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稳定为重。”李承乾沉声道:
“即使儿臣心里清楚这样做是错的,可这个选择题对于儿臣来说从来都没得选,同样的,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儿臣也会做好承受道德层面以及良心的谴责的准备。”
李世民眼神平静如水,深深看了李承乾两息,缓缓开口,“你的想法偏向于法家,够狠!但你既然说你做好了承受谴责的准备,说明你已经走向成熟了。”
随后,他叹道:“这个问题确实没有正确的答案,历史早就给出了不同选择的答案,也给出了不同的结局。”
“汉武帝晚年重用酷吏,诛杀甚多,包括太子刘据也死于巫蛊之祸。他或许认为这是在清除威胁、巩固政权,但结果是国家元气大伤,民生凋敝。”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坚持‘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的精神,结果大败。他被嘲笑了两千多年,成为妇人之仁的代表。”
“所以哪有什么答案,随本心即可。”
李世民背着手,遥望远方,“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他们从未站在我们站的位置,怎可领略我们眼中的风景,体会我们的难处?”
“儿臣明白了!”李承乾拱手。
“子安,你呢?”李世民转身问。
“我?”陈衍微微一怔,随后无所谓道:“陛下,您又不是不知道,我连自家娘子都欺负,根本没有良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