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维校的三好学生 > 第2章 睁眼看世界?不,看看现汉

第2章 睁眼看世界?不,看看现汉

    第2章 睁眼看世界?不,看看现汉 (第2/3页)

以为自己是某某下一个时代潮流先驱,其实就是路边一条。没有柴火,火种怎么能点燃?指望大食那帮人来听话,交血税?)

    换而言之,如果东方文明传承的好好地,没有引用外部理论的意愿。那么世界上就不存在那么多所谓外来的“真理”。

    “真理”不是因为出现在某些哲学思想丰富的圣地才叫“真理”;而是因为生命力旺盛的民族、文明不惜几千万地交血税后,才逐步成为了真理。

    大文豪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才叫做路。

    …所有的哲学思想出现,都是为了解决本土问题…

    今天的现汉,朝中派系存在“王道”和“霸道”之分。各派的徒子徒孙在这个阵营划分中,就如同“左右”贴标签一样。庙堂的乡野的中,凡是涉及到到的对外藩,以及贸易的,双方都按照“王道”“霸道”立场入座辩论。;

    “王道”在于“治”,“霸道”则是“制“。

    如同前世“左右”成为形容词。在现汉内,王道派系内部会指责队友太“霸道”,而霸道派系内部会讽刺“王道”方面太惠,蛮夷是畏威不怀德的。

    左和右理论的出现,是归结于西方人对于“威权对普通人的束缚”是否合理的辩论。

    西方在意的是“威权”,而在东方在意的却是“治乱循环”。

    无论王道还是霸道,也无论“治”还是“制”,要解决的都是“天心之争”。

    “天心之争”哲学下,讨论的人对供养自己的天地、社稷有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宣冲仔细的阅读了“天心之争”,总结一下,就是“个人唯心”和“天道唯物”之间不相契所产生的矛盾。

    这种哲学思想,是围绕着五造大汉不断“治乱循环”而搭建的哲学框架。

    现汉的学者们认为:所有王朝开国时期,自上而下都是“天心相合”,故天下大治。而到了中后期,则会因为一系列“天心相悖”的操作,由治转为乱。

    以“亨汉”为例,该条兴衰规律格外清晰。

    亨汉是刘备光复的,但是东汉末年地方上豪强集团基本盘,早已是冰冻三尺。

    刘备创立亨汉后,七年就撒手而去了;而后二十年,虽然有名臣辅助,但太宗(刘禅)以仁,对麾下众臣多以训斥为主,而非行雷霆杀伐。

    故在亨汉中后期,就依旧是魏晋那个鸟样子。

    “心”就是人所想,“天道”就是客观规律,就是允许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所行的可能。

    亨汉后期,当世家大族用五石散、清谈来追求心灵超脱;而百姓则是在佛像前寻觅慰藉,而不注重“天”。随后天下大乱,这就是“天心相悖”所产生的。

    近代大儒们批判亨汉末期怪相:自上而下,都没对天道社稷,产生一个正确的态度。

    而“天心相合”的标准是:百姓对脚下的社稷细心灌种;而士大夫要操持正业,天子和各地宗族族长,掌握“祀”要恪守礼法。时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防止与“社稷”相悖。使得稳定体系产生“病”相。

    而本朝就是按照“天心之争”纲领来治国,至今已经是四百年了。

    大儒们把这个世界自上而下的总结,将所有的人道纷争都归结于“天心相悖”。

    故,宣冲用前世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是有“大众和精英的矛盾”;但是本朝的百姓士大夫们则完全没这个概念,他们的思维中只有“天心相悖”。

    所谓“心”,就是士大夫也好,百姓也罢,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让自己的“心”和“天”相悖。

    不存在士大夫对百姓压榨的概念,倘若有人对着百姓阐述压榨,那就是故意教唆,试图制造“天心相悖”。

    而百姓若是履行种田种地“天职”,却因为苛捐杂税活不下去了。“天心相悖”理论就会把问题找到了统治阶层身上。

    …宣冲恍然:这社会理论的核心不是正义,而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但必须要给“刍狗”苟活的路…

    就拿繁衍来说,这是百姓和士大夫们都要做的事情。即“天之允”。

    百姓们只要努力在工厂中工作,积攒足够成家立业之资即可。

    而士大夫呢?决不能如同“亨汉”末年那样狂买奴婢,婢女劝酒不力就杀;而是要拿出家资:“损有余,而补不足。”

    例如,在当朝的历史学家们分析“亨汉”灭亡时,就重点阐述了一个现象。

    对小家小户来说,培养的男子能作为主要劳动力;相对而言,女子要培养,对家庭的经济价值差,故常常丢弃女婴。

    而百姓们如此“个人所想”,不符合客观长远发展,就造成了“天心相悖”;亨汉末年,人口膨胀,却少有战争消耗男子数量,故,随着九州大地一声雷,挑动黄河天下反。

    本朝吸取了教训。

    小门小户趋男避女的情况,是难以用律法来约束。

    为了防止产生“天心相悖”的后果,律法是命令各地士大夫们强行担责。一所所公义堂建立起来,专门收女婴。

    在工业化的粮食供应下,公义堂内的这些丁口完全能够养得起。

    至于这些女子笄礼后,则是以公义堂为父母,而婚配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以公义堂说的算。

    而公义堂,由于是当地士大夫们出资,所以所嫁的都应当是本地的青壮。

    而娶了公堂女子的男子,所要下的聘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