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疑难症 (第1/3页)
“陆哥,”搞彩绘的小赵扒饭不忘工作,“檐下有个彩绘雀替,那家伙不得了,说是这栋房子的底蕴一点毛病没有。”
“说重点。”
苏棠跟老板聊得很好,不仅实惠还管送餐,所以他们就在老洋房现场用防护罩当桌布在客厅桌子上凑合吃着。
吃饭氛围也很好,张野和冯小军两人已经开始第二份套餐了。
顺带一提,六个人,买的九人餐,为了吃饱可能会浪费,但陆砚完全没意见。
“坏得严重。”小赵说。
从这四个字来看,他的缩句功底是有的,因此前面的废话功力也是厉害的。
“雀替而已,那就换了。”老周说。
雀替,宋代称‘角替’,清代改称‘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与竖材相交处。
不仅作为装饰应用于建筑,还在增强梁枋荷载力等结构作用力上发挥作用。
这东西,不说老周,陆砚自己都修百八十个了。
一般情况下,老周作为团队有高级证的老木工,关于木构件的决策极有话语权。
巧就巧在,那个雀替既属于木构件,又是彩绘构件,还是个老的彩绘构件。
换句话说,半只脚踏进文物的行列了,小赵是这样认为的。
“不好换,才说了,是这房子的底蕴。”
“补起来又费事?”
陆砚听明白了,内外科医生同时遇到疑难杂症,两位要撸起袖子下真功夫了。
当然,下真功夫有条件,‘得加钱’。
就比如说这个雀替,小赵一个人最多负责表面彩绘部分,木构件修复还得老周来,那把老周借过去修个三五天的,不算材料、设备和精力,仅说人力成本......
一线城市的木雕师、漆艺师日薪在800-1200元/天,若珍稀构件涉及榫卯结构复原或彩绘纹样复刻,需联合文物修复专家现场指导,顾问费用可能达万元级别。
陆砚继续吃着饭,跟小赵、老周交换意见。
这类事情在古建修缮过程中很普遍,一个工程里面出现几个乃至十来个‘争议’构件很正常。
陆砚他们一致认为,重要的不是经济成本,而是根据‘最小干预原则’界定保留与替换的边缘。
比如,当彩绘层大面积脱落,木质构件也有腐朽时,是仅修复可见部分,还是深入挖掘潜在问题进行全面修复,这是他们亟待需要达成共识的层面。
然后根据这点,来想办法他们动手或者请人来做。
大不了自己加班加点把它修了,谁还不是个‘带证’上岗的匠人呢,陆砚轻松想着。
“张哥,小军哥,你们慢点吃。”今天他事业心重,决定先去后院看看那个‘雀替’怎么个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