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第二批援助,兵工厂起飞! (第3/3页)
痕迹,让鬼子无迹可循。
搜索不到先遣队的鬼子,只能把怨气发泄到周边老百姓身上,这是他们的惯例了。
整个抗战14年,东北地区的老百姓没少遭鬼子的毒手。
最终,鬼子没有办法,只能上报装甲营被全歼,所有坦克全部炸毁。
至于老哈河里的坦克,也在一种神秘力量的影响下,没有全数捞出来。
要是全捞出来了,坦克数量不是全清楚了嘛!
到时候他们怎么上报损失?
要是坦克数量对得上,那问题不大,可要是少了几辆,那问题就大了去了。
在各级鬼子军官的默契下,捞出老哈河坦克残骸的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一直被拖着。
从十月底拖到了43年开春,又继续拖,一直拖到了鬼子投降了都没捞出来。
直到后来我军进入东北后,查阅记录后发现这件事后,才组织人力把里面的坦克残骸捞出来,不过这都是后事了。
十一月中旬。
温度已经非常低了,但对于远东军来说,察哈尔的冬天这只能算小场面。
西伯利亚的冬天,极端情况下能达到零下六十度以下。
开水泼向空中能瞬间结冰,钢铁冻裂如玻璃,呼出的气立刻冻住睫毛,头发。
察哈尔等地的气温,对于远东军来说,的确不算什么,甚至还有些“温暖”。
于是,远东军在十一月中旬,将第二批的物资运了过来,与之同行的还有二十辆T-26坦克。
这一批物资,主要是工业设备和军工技术。
在之前的谈判中,为了提升独立支队的作战能力,为远东军减轻压力。
老大哥决定支援一批技术和设备,帮助独立支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生产线。
主要有常用规格的子弹,炮弹生产,提升后勤补给能力。
其中还包括了陈铭最心心念念的76毫米野炮炮弹生产技术。
四分区兵工厂是能生产出75毫米山炮炮弹,但产量却非常有限,能供应的弹药量不足,炮弹得省着用。
而现在有了成套的技术和设备,意味着兵工厂的生产能进入快车道了。
独立支队的根据地内,要铁有铁,要煤有煤,要人力有人力,完全具备批量生产武器弹药的条件。
加上明年开春后,陈铭计划解放的包头,大同两地,也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
铁,钼,铜,金,锰等矿藏非常丰富,军工潜力巨大。
一旦陈铭拿下了大同和包头,对于资源问题就不用担心了。
再加上老大哥的援助,生产效率能极大的提升。
独立支队的根据地距离远东军毕竟还是有些远。
一年中还有相当一段时间难以运输。
趁着这次独立支队打通了路线,慈父决定让独立支队有自己造血的能力,而不是一次又一次消耗人力物力运输援助。
在慈父心里,不过是一些小口径火炮炮弹技术和子弹技术,对于苏联来说不算什么。
给了独立支队也没太大的影响。
他哪知道,陈铭有外挂,自己就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只不过一直在藏。
藏一手可是我军的传统,有时候藏的还不止一手,可能是好几手。
四分区兵工厂就是最好的证明,要是兵工厂的情况传出去,绝对能惊掉一堆人的下巴。
任谁都无法想象,一直一无所有的部队,竟然能在条件艰苦的大山子,构建起一套军工生产的工厂。
就算这座厂产量有限,品类不全,依旧无法否认它是一个奇迹。
要是慈父知道了独立支队有这种能力,绝不会轻易答应武器生产技术的援助。
当这批设备和技术运输到集宁后,陈铭当即前往了集宁,亲自接收这批重要的设备和技术。
当然,还有二十辆坦克,这可是半个装甲大队的坦克装备,陈铭当然也非常重视。
除了表现自己的重视之外,陈铭还准备和苏军代表谈判交易。
以许得胜的级别,他是不太够格的。
这也是因为独立支队很多的干部去后方学习了,不然能来谈判的很多。
比如独立支队即将到任的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