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尘世万花筒 > 刻刀上的岁月

刻刀上的岁月

    刻刀上的岁月 (第2/3页)

手握着我的手,一下又一下,教我如何磨刀。

    我颤抖着拾起雕刀,翻出爷爷留下的油石。煤油灯的光晕里,刀锋与油石摩擦出细微的火花。一下,两下,随着刀身重新泛起光泽,我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雕刻时卡了壳,就去听听木头的声音。“

    我走到木料堆前,闭上眼睛,轻轻叩击每一块木料。当指节落在一块老樟木上时,沉闷的回响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故事。灵感突然如泉涌,我重新拿起雕刀,顺着木纹的走向,将划痕化作孩童手中飘扬的丝带。

    这件事过后,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工坊。他们有的是艺术学院的学生,有的是被短视频吸引而来的爱好者。我开办了木雕体验课,手把手教他们握刀、下刀。当看到他们第一次刻出完整的图案时,眼中闪烁的惊喜,就像当年的我第一次握住雕刀。

    有个叫小夏的女孩让我印象深刻。她患有轻微的手部颤抖,却执意要学木雕。起初,她刻出的线条歪歪扭扭,不少人劝她放弃。但我想起爷爷的话,将那把承载着岁月的雕刀递给她:“别着急,慢慢来。“

    三个月后的展览会上,小夏的作品《破茧》震撼了所有人。一只蝴蝶从粗糙的茧中挣脱,翅膀上的纹理细腻得仿佛能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她红着眼眶说:“握着这把刀,我能感觉到木头在和我对话。“

    如今,工坊的墙上挂满了学员的作品。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在木头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把雕刀依旧摆在老榆木桌上,暗红丝线已经褪色,但刀刃依然锋利。它见证着匠心的传承,也见证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总有人愿意慢下来,用双手,雕刻出有温度的时光。

    刻刀里的星河

    梅雨季来临时,工坊角落的樟木箱突然渗出褐色水渍。我撬开铜锁,发现爷爷生前的手稿已被潮气洇湿,泛黄的宣纸上,半幅《山海百兽图》的设计稿正蜷缩在霉变的边缘。指尖抚过图纸上遒劲的笔触,忽然触到夹层里掉出的信封,褪色的信笺上只有一行小字:“若遇困局,可往徽州寻老友。“

    高铁穿行在皖南青山间,我攥着雕刀的手心沁出薄汗。徽州老宅的门环叩响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颤巍巍打开门,看到我手中缠着红丝的雕刀,浑浊的眼睛突然泛起泪光:“老周的刀,终于等到传人了。“

    穿过挂满竹雕的天井,我在西厢房见到了卧床的程老爷子。他枯瘦的手指摩挲着雕刀,喉间发出沙哑的笑声:“当年你爷爷用这刀,在紫檀木上刻出了会转的水车。“说着,他从枕下摸出个锦盒,里面躺着半块刻着祥云纹的墨玉,与我家祖传的玉牌严丝合缝。

    原来,爷爷和程老爷子年轻时曾是木雕行的“双子星“。六十年代,他们受委托雕刻故宫修复用的窗棂,却因一场意外的火灾,在火场里为抢救设计图失散。爷爷带着半块玉牌远走他乡,而程老爷子留在徽州,耗尽毕生心血复原着残缺的图纸。

    “你看这个。“程老爷子让孙女推开雕花隔扇,满墙的《山海百兽图》临摹稿跃入眼帘,每一幅都标注着不同年份,“你爷爷设计的百兽,不是死物。“他指着其中一幅奔鹿图,“鹿角要顺着风的方向,兽瞳里得有光。“

    我在徽州一待就是三个月。程老爷子教我“以刀代笔“的诀窍,在月光下演示如何用刀尖挑出毛发的飘逸感。某个深夜,我在临摹麒麟时,雕刀突然在木料上打滑,划出一道歪斜的痕迹。正要懊恼,却听见程老爷子的咳嗽声从身后传来:“记得你爷爷怎么化败笔为神来之笔吗?“

    我盯着划痕,忽然想起《百子闹春图》里那道变废为宝的丝带。鬼使神差地,我将刀势一转,让划痕化作麒麟踏云的轨迹。当最后一刀收势时,月光恰好落在兽瞳上,那雕刻出的琥珀色圆点,竟像是活物在凝视人间。

    回到工坊那天,小夏带着学员们正在尝试“盲刻“——蒙眼触摸木料纹理,再凭感觉下刀。“老师,木头真的会说话!“她掀起眼罩,手中歪歪扭扭的木牌上,树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