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长安(12) (第2/3页)
示意身边的人不要再说下去了。
……
回到了馆驿,很明显大家都很关心到底谈了些什么。
于是,段业就大概的说了下,结果不出意外,大家都非常震惊。
崔浩马上紧张的问道:”大人你答应她没有?“
”当然没有!“段业道,”其实后来,我们甚至完全就没有谈过这个问题。“
”这就有趣了。“崔浩背着手踱了几步,道:”大人,虽然我也觉得,他们不大会开出太好的条件,但是多个人抬价,总归是不一样的。“
”这个不必担心。“段业道,”卫彬那个老狐狸,肯定早就知道谢灵过来了,这样的事情瞒不住的,如果他们聪明,会主动抬价的。“
”这倒也是。“崔浩点头。
“话说回来。”段业道,“其实,也不是我非得给氐人干不行。主要是,谢灵明显是代表其他人过来的,什么敕封,那八成是朝廷那些人顺便想的,我答应了,就空手套白狼,反正是好事。我不答应,那也好说,过些日子江南就会传什么我认贼作父不识抬举之类的话,横竖我都吃亏他们都赚,哪儿有这么好的事情?”
“大人英明!”崔浩点头,“虽然这样,小可还是认为,现在这个时候,如果可能,大可以火中取栗一番。”
“我却是不怕烫手,就看是栗子还是别的什么了。”段业笑道。
众人又讨论了一番细节,才各自回去。
这一夜,是之后必然注定的大事件前的一夜,大家都希望这一夜能够平平静静的。
只是,都希望平静,就注定了不会平静。
首先,是火。
其实,任何年代,防火都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尤其是这个年代,大部分建筑物,都是木头做的,都是一点就着的,如何防止失火,失火了如何去灭火,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一千年前,其实在典籍之中就有消防法规的记载了。春秋时期,夜晚照明以木柴当火把,为防火灾。在《礼记·少仪》中规定,举行仪式时,点火把的人,用左手举着火把的同时,右手还要抱着未点燃的木柴,因干木柴很容易烧完,必须有备用木柴随时续火;还要准备个大碗,随时接灰烬,使火星不落地。举火把的人一定要坐在房子的角落里,“不让、不辞、不歌”(不准跟别人打招呼,不准讲话,不准唱歌),做到专心守职,心不旁骛。
这些规定,其实说明了很多细节的东西,比如那时候的人左手常居静职,右手常居动职。用左手举着火把,就减少了明火乱动的危险。右手捧碗随时接灰烬,以防残火落地乱溅。要求举火人坐屋角,是因为屋角不是人们活动中心。这些严格的规定表明,主要都是防止发生火灾。
另外,谁都知道,半夜打更的,总是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据《周礼》记载,仲春二月,当天上的火星行将出现之日,宫廷中掌管用火的官员要敲着木铎在宫中走动,以做好防火的宣传工作,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