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科研大业 (第2/3页)
于启蒙。
这本基础算学教材,赵辉当然也会参与。科研这种事不可能只靠他一人,赵辉将来招收了一批年轻匠户子弟后,准备培养一下。
这件事放在了清明后,而清明又要祭祀孝陵。
这一次朱瞻基已经随驾北上,太子不好过于出风头亲自代祭,因此又是陈瑄和赵辉去。
赵辉觉得这样下去,他恐怕迟早多一个身份:大明首席大祭司。
不过这回他倒是想起一件事。
孝陵之中葬着他正牌的岳父,朱琼枝生母也殉葬于此,这里和其他地方却都没有让她生母享香火血食的神主。
这个时候,大家还是普遍讲究这个的。
但大明礼制当中,目前只有帝、后在太庙、奉先殿、皇陵里有神主受后人祭祀,朱琼枝的生母却连妃都不是。
赵辉觉得筹划一下,为朱琼枝做一下这个事应该会让她很开心。
自然不可能在官方礼制里做什么,但可以有其他法子。
清明之后,经过罗威传话,不少匠户到了公主府等候考选。
如今匠户是世袭的,有很重的徭役负担,尤其是现在朱棣到处大兴土木。
匠籍虽允科考,但脱产不易。
在京工匠分为三种。
一种是住坐匠,长期呆在京城应役,每月需应役十天。一种是轮班匠,每数年赴京无偿服役一段时间,以此换得部分其他徭役的豁免权。这两种实际的服役时间自然超出规定不少,住坐匠不一定拿得到足额月钱,轮班匠到京城时更是无偿服役。
第三种工匠则是学个手艺在京城讨生活,大多是匠户家里多的孩子,或家中有人应役而能够找点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匠。
现在赵辉开出了月银一两八钱的待遇,包吃住还准备教年轻工匠认字读书。雇主又是公主府,实际上就相当于赵辉熟悉的“事业单位合同工”了。
在这种时代,只要没有大问题就是长期饭票。
阮白站在过厅门口:“奉驸马爷之命,只雇匠头二人,手艺精熟,管过学徒,年满三十。匠头月银二两,家小可入府居住。另外,只先行雇学徒匠十人,年满十二、未足十六,识字、略通算学者优先。其余人,府中改建尚缺人手二十人,可应募做工,计日给银。期间考察品行、手艺,合用者将来可受雇入府听差。”
于是他先把今天蜂拥而至的人做初步筛选。
阮白来到南京只有五年,如今刚刚十九。阮氏在交趾并非小姓,他从小也受过些教育,与大明实则有“破家之恨”。但时过境迁,他的目标也只能是像海寿这样的朝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