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章 直趋应天:徐辉祖出手 (第2/3页)
徐允恭缓缓闭上眼,再睁开时,眼底只剩下深不见底的痛楚与一种近乎悲凉的坚毅。
他下意识地抬手,轻轻按在了冰冷的胸甲上,仿佛要压住那颗被无形之手攥紧、几乎要碎裂的心脏。
应天,巍峨的奉天殿内。上首龙椅空悬,洪武大帝朱元璋不知去向。
阶下,魏国公徐达独自立于殿心,如同一尊沉默的山岳。
他同样仰望着天幕,当看到那“直趋应天”的四个大字时,这位开国第一功臣的背脊似乎瞬间佝偻了一分。
他的目光,最终死死定格在画面边缘一闪而过的、一个年轻将领的侧影。
银盔银甲,英姿勃发,正厉声指挥着南军布阵——那是他寄予厚望的长子,徐允恭(徐辉祖)!
徐达的喉结剧烈地滚动了一下,仿佛要将翻涌到嘴边的千言万语、万般滋味统统咽回腹中。
那里面,有为人父看到儿子英姿的骄傲,有对爱女妙云处境的揪心,更有对这骨肉至亲即将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你死我活的巨大恐惧和悲哀。
最终,所有翻腾的情绪,只化作一声沉重到几乎听不见的叹息,消散在这空旷压抑的大殿深处。
--
天幕画面再转!
地点:睢水之小河(小河即濉河下游)。时间:建文四年四月十四日。
浑浊的睢水被初春的雨水涨满,水流湍急。
燕军士兵正冒着对岸零星射来的箭矢,奋力在河面上架设浮桥。粗大的绳索、沉重的木板被投入水中,又被迅速拉起固定,场面紧张而危险。
对岸,南军的旗帜清晰可见,箭楼林立,严阵以待。
次日,四月十五日。
浮桥初成,燕军前部试探性渡河。
霎时间,对岸鼓声震天!平安、何福二将亲率精锐,如猛虎下山,直扑刚刚搭起的浮桥!
刀光剑影在狭窄的桥面上激烈碰撞,鲜血染红了浑浊的河水。
南军士卒悍不畏死,前赴后继,硬生生将立足未稳的燕军前锋压了回去,甚至一度夺占了半座浮桥!
双方隔着并不宽阔却难以逾越的睢水,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箭矢如雨,杀声盈野,僵持不下。
数日后。
画面掠过南军营寨,粮车稀疏,炊烟稀薄。士兵们面有菜色,围坐在将熄的火堆旁,眼神空洞地望着所剩无几的米袋。饥饿,像无形的枷锁,勒紧了南军的脖颈。
深夜,月隐星稀。
一支精锐的燕军轻骑,悄无声息地远离喧嚣的睢水战场,在熟悉路径的向导带领下,于上游数十里外一处水流稍缓的河段,人衔枚,马裹蹄,悄然涉过冰冷的河水。
他们如同暗夜中游走的毒蛇,绕了一个巨大的弧线,直插南军主力大营的后方!
建文四年四月二十二日,齐眉山(灵璧城西南三十里)。
天色微明,薄雾笼罩着起伏的山峦。绕后的燕军如同神兵天降,从南军背后猛然发动了突袭!喊杀声瞬间撕裂了清晨的宁静。南军大营顿时一片混乱。
“稳住!结阵!迎敌!”画面中,一员银甲大将声如洪钟,正是及时赶到的徐辉祖(徐允恭)!他率领的生力援军如同一柄烧红的尖刀,狠狠楔入混乱的战场。
徐辉祖身先士卒,手中长枪如毒龙出海,所向披靡。他带来的精锐士卒士气如虹,配合着从混乱中逐渐稳住阵脚的平安、何福所部,对陷入前后夹击的燕军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