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燕王一家退场 (第3/3页)
过石板路的单调辚辚声。
燕王朱棣呲着牙,倒抽着凉气,一只手正用力地揉搓着自己右胸口的位置。他俊朗的脸上肌肉微微抽搐,额角还渗着细密的冷汗,嘴里忍不住低低地“嘶”了一声。
奉天殿前那一幕记忆犹新——盛怒之下的母后,那一记窝心脚可是结结实实、毫不留情!纵然他自诩弓马娴熟,这骤然挨上的力道也让他此刻坐卧难安。
“嘶……母后这腿脚,宝刀不老……”他低声嘟囔了一句,带着点委屈和劫后余生的庆幸。
在他身旁,燕王妃徐妙云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裹在锦绣襁褓中的小小婴孩——正是刚满两个月、睡得正香甜的次子朱高煦。
她另一只手则轻轻揽着一个三四岁、生得白白胖胖的小男孩。
小男孩正是世子朱高炽,他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看揉着腰呲牙咧嘴的父亲,又看看抱着弟弟、神色带着忧虑的母亲,小脸上满是懵懂的不安。
他伸出小胖手,轻轻拽了拽朱棣的衣角,奶声奶气地问:“爹爹,疼?皇祖母……凶凶?”
朱棣看着长子天真无邪的脸,心头那股郁气稍散,强挤出一个笑容,伸手揉了揉朱高炽的脑袋:“炽儿乖,爹没事。皇祖母……是跟爹闹着玩呢。”只是这笑容,怎么看都有些勉强。
徐妙云将朱高炽往怀里拢了拢,目光复杂地看了一眼揉腰的丈夫,又投向车窗外飞速倒退的、被夜色吞噬的巍峨宫墙。
公公朱元璋最后那句看似雷霆震怒、实则蕴含保护的旨意——“速送燕王一家回府,无旨不得擅离!”,以及那眼神深处一闪而过的无奈与复杂,她都读懂了。
天幕煌煌,未来已定。此刻离开这漩涡中心,远离父皇那尚未平息的震怒和满朝文武探究、忌惮的目光,是唯一的生路。只是这离开的方式……如此狼狈,如此悄无声息。
马车在寂静的街道上疾行。太监首领“五十九”亲自控缰,眼神警惕地扫视着空旷的街道两侧每一个可能的阴影角落。
他手心微汗,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再快一点!平安将燕王殿下送回王府!陛下的旨意是“护送”,更是“圈禁”。在陛下彻底想通、压下那滔天怒火之前,绝不能让这位捅破了天、把未来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逼得“自焚”的燕王殿下,再出现在宫里!否则……他毫不怀疑,盛怒之下的洪武皇帝,真有可能做出“改写历史”的冲动之举!
奉天殿内,关于安南的争论似乎达成了某种“故土重光”的共识,气氛稍缓。
勋贵们或羡慕或算计的目光依旧若有若无地瞟向如坐针毡的沐英。
傅友德正琢磨着如何向陛下进言“扩大征南范围”。
没有人回头,没有人分神。
那位搅动了整个洪武十三年时空、其未来功业此刻正在天幕上熠熠生辉的燕王朱棣,连同他抱着幼子的王妃、他懵懂的儿子,已经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在无人察觉的涟漪中,悄然沉入了应天府浓重的夜色深处。
风暴的中心,在此刻选择了最沉默的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