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安南:老朱的诱饵 (第3/3页)
外。
信国公汤和,这位以谨慎著称的老将,只是默默地看着眼前这疯狂的一幕,轻轻摇了摇头,对身边同样沉默的巩昌侯郭兴低声道:“老伙计,我这把老骨头,还是埋在凤阳老家踏实。安南?瘴疠之地,山高路远,儿孙们守不住的。”
他眼中是故土难离的深深眷恋。至少一小半的勋贵,虽然也眼热那一个县的“封地”,但掂量着自己的功劳和可能付出的代价(离乡背井,水土不服,前途未卜),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心中盘算着不如老实留在淮西老家,做个富家翁更安稳。
在这群情汹涌、利欲熏心的狂潮中,刚刚还笼罩在奉天殿上空的、因天幕揭露的未来屠杀(尤其是蓝玉案)而产生的浓重死亡阴云,仿佛被这“一人一县”的诱人饵食瞬间驱散了!
恐惧?不安?兔死狐悲?
在实实在在、唾手可得的土地和子孙基业面前,算个屁!
就连永昌侯蓝玉,这位对“剥皮”二字有着最深切恐惧、不久前还在奉天殿前被吓得瘫软嚎哭的骄横悍将,此刻也完全被这突如其来的“生机”点燃了!
他脑子里飞快地盘算着:“安南……远离应天几千里!天高皇帝远!老子带着心腹旧部,去那里占一块最肥的地盘!只要按时交税,守点规矩,他朱元璋……还有他儿子孙子,难道还能把手伸那么长?老子离你们朱家远远的,总安全了吧?”
巨大的诱惑如同烈酒,瞬间麻痹了他对危险的感知,眼中只剩下对封地、对远离权力绞肉机的渴望,甚至主动帮着傅友德维持起秩序来。
整个洪武十三年的朝堂,几乎无人再去深想朱元璋此举背后更深层的制衡与权术——利用勋贵的贪婪和恐惧,将他们“发配”到新征服的边陲,既充实了边疆,又变相削弱了他们在中枢的潜在威胁,更让他们在新地盘上互相牵制。
精明如李善长若在,或许能洞悉一二,可惜他早已吐血昏迷,生死未卜。剩下的群臣,要么被利益冲昏头脑,要么明哲保身,要么如汤和般心灰意懒,竟无一人有足够的政治觉悟去点破。
奉天殿内的喧嚣与狂热,仿佛与应天城另一条街道上的平静格格不入。
那辆装着燕王一家的宽大马车,正缓缓驶离皇宫区域。车厢内,燕王朱棣撩开锦帘一角,深邃的目光投向九天之上那依旧在展示安南富庶与永乐武功的天幕。他英俊的脸上,表情平静无波,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安南……”朱棣轻轻吐出两个字,语气平淡得如同在谈论一件与己无关的古董,“蛮烟瘴雨之地,化外之民罢了。”
他放下车帘,隔绝了外面的光影与喧嚣。车厢内光线略显昏暗,只有车轮碾过青石板的辘辘声。燕王妃(未来的徐皇后)安静地坐在一旁,怀中抱着年幼的朱高煦。朱高炽则好奇地趴在窗边缝隙向外张望。
对于朱棣而言,此刻他的全部心神,都系于北平的藩府,系于如何在父皇日益猜忌和天幕揭示的未来风暴中保全自身。
安南?那块充满了未知与麻烦的遥远土地,其人口财富或许惊人,但在他心中,远不如北方草原上鞑靼骑兵的马蹄声来得真切。
与他燕王府的未来,似乎并无太大干系。他更关心的是,天幕何时会再次揭示……那场属于他的永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