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永乐四年削藩再起 (第3/3页)
建文诏渡海归朝,驻荆州。永乐以其“心怀两端”为由,削其护卫!
至于周王朱橚(朱元璋第五子,朱棣同母弟),最为识趣。早在永乐登基之初,便主动上表,以“愿享太平,无意兵权”为由,恳请将王府三护卫精锐尽数上交朝廷!永乐帝欣然笑纳,大加褒奖。
而那位曾拥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麾下朵颜三卫骁勇异常的宁王朱权?
画面闪过靖难之初,朱棣于大宁城下“执手相泣”后,转头便“尽拔其护卫及朵颜诸部以归”的场景。
旁白点破:“宁王之兵权,早于‘靖难’烽火中,便已被其兄燕王‘借’走,永不归还矣!”
--
奉天殿内,死寂无声。
朱元璋靠在龙椅上,目光死死盯着天幕上那一份份剥夺他儿子兵权的诏书,那一个个被削去爪牙的亲王身影。一股难以言喻的疲惫和巨大的荒谬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他。
这藩……到底该不该封?
不封?若无强藩镇守四方,拱卫中央,建文那傻孩子一道削藩令下去,允炆那些不成器的叔叔们,岂不真如待宰羔羊,连一丝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就像被建文轻松拿捏的周王、齐王、代王……
封了?看看这结果!孙子允炆要削!儿子老四夺了江山,坐稳龙椅后,居然也要削!虽然削得只是个别人,而且手段也不那么狠!
周王是识相主动交权,齐王、岷王、辽王则是被夺走护卫,宁王更是早在“靖难”之初就被老四连皮带骨吞了个干净!
但毕竟自己精心设计的“藩屏帝室”之策,在儿孙手中,竟成了反复被推翻、被践踏的笑话!
老朱的眉头锁成了深深的“川”字,手指无意识地、烦躁地敲击着紫檀木扶手。
双标?他此刻的内心,何止是双标!简直是左右手互搏!
他既理解允炆削藩的初衷(对付那些跋扈的叔叔),又痛恨允炆削藩的愚蠢(逼反了最强的老四);
他既欣慰老四靖难成功、手段狠辣地稳固了江山,又无法释怀老四最终也举起了削藩的屠刀,砍向了自己的亲兄弟!
“靖难……”朱元璋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这把由他分封藩王而埋下引信、最终由他儿子朱棣点燃的燎原大火,这把烧掉了建文朝、也烧出了一个永乐盛世的烈火……
它到底算是护住他老朱家江山的“护身符”?还是最终会焚尽一切亲情与旧制的“催命符”?
老皇帝第一次感到如此的无力与茫然。他盯着天幕,仿佛想从那变幻的光影中,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然而,天幕无言,只有那象征着皇权集中、藩权凋零的“削藩诏令”,在无声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