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一征漠北:分裂的鞑靼 (第3/3页)
柔之策用尽,使节惨遭屠戮,大将折戟沉沙……这……这已是骑虎难下!若再退缩忍让,岂非重蹈北宋覆辙?澶渊之盟后,岁币买来百年屈膝!此仗……看来是真不得不打了!”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却也带着一丝认同。
然而,最初的兴奋过后,老成持重的冯胜眉头却再次锁紧。他捻着胡须,望向天幕上那支即将由永乐皇帝朱棣亲率、旌旗招展、规模空前的北伐大军,忧色爬上眉梢。
“趁其内乱而击之,此乃上策,毋庸置疑。”冯胜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老帅的深谋远虑,“然……天子亲征,实乃双刃之剑!”
他环视周围同僚,剖析道:“陛下万金之躯,亲临战阵。三军将士,首要之责非破敌杀贼,而是护得圣驾周全!行军布阵,难免束手束脚。战机瞬息万变,或需冒险突进,或需迂回侧击,然顾忌圣驾安危,主帅岂敢行险?此其一。其二,大军在外,粮秣转运、后方调度,皆需中枢坐镇。天子远离京师,一旦有变,鞭长莫及啊!”
冯胜的担忧,道出了许多老将的心声。打仗,最怕的就是头上顶着个不能磕碰的“琉璃盏”。
他下意识地抬起头,目光穿过殿门,落在殿外广场上那个依旧挺立、却难掩一丝落寞的身影——永昌侯蓝玉身上。看着蓝玉那桀骜不驯的侧脸,再想想天幕揭示的未来,冯胜心中猛地一痛,一股巨大的悲凉和讽刺涌上喉头。
他收回目光,对着身边同样沉默的徐达、李文忠等人,发出一声苦涩到极点的长叹,声音低得只有近前几人能听清:
“唉……可叹!可叹啊!永乐朝中,非是天子好战,定要亲冒矢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殿外那些年轻、或因天幕未来而噤若寒蝉的将领们,最终落回蓝玉的方向,充满了无尽的惋惜与自嘲:
“实乃……无将可用矣!”
“蓝玉……傅友德……王弼……还有我们这些老骨头……”他声音微颤,“能独当一面、统帅大军远征漠北者,安在哉?这不都是……这不都是……”后面的话,冯胜没有说出口,只是那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苍凉与控诉。
他重重地、又无可奈何地叹息一声,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
“老朱家……这是自己搬起石头,砸断了自己的擎天臂膀啊!到头来,只能逼得自家皇帝,拖着那把老骨头,亲自去漠北拼命!何其……可悲!可叹!”
这叹息,如同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了洪武君臣的心头,让方才因鞑靼内乱而生出的些许振奋,瞬间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