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179章 赵王案发,汉王胆寒

第179章 赵王案发,汉王胆寒

    第179章 赵王案发,汉王胆寒 (第3/3页)

    他想着刚才还在丹墀下那个年轻、英武的洪武十三年的燕王朱棣,心中涌起的,不再是忌惮,而是一种深深的、难以言喻的悲哀。这皇权之路,莫非真是一条注定孤独、注定猜忌、注定骨肉相残的不归路?

    殿内的死寂持续蔓延。勋贵班列中,人人面色凝重,眼神复杂地交换着无声的惊骇。刚刚还在为未来靖难战局议论纷纷的喧嚣,此刻被这突如其来的“家丑”彻底冻结。

    魏国公徐达,这位功勋卓著、素来沉稳如山的老帅,此刻也罕见地闭上了眼睛。花白的眉毛微微颤抖,紧抿的嘴唇泄露了他内心的巨大波澜。

    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那都是他亲外孙!看着天幕上外孙们陷入如此不堪的猜忌与倾轧,想到长女徐妙云此时看到该是何等痛心,一股深重的无力感和悲凉涌上心头。他只能闭目,不忍再看。

    更多的勋贵则是噤若寒蝉,后背渗出冷汗。天幕初现时,他们还敢对燕王的战局评头论足,甚至开赌取乐。

    但此刻,涉及天家父子兄弟如此不堪的隐秘倾轧,涉及未来皇帝晚年如此酷烈的猜忌手段,谁敢置喙?谁又敢保证,此刻一句无心之语,不会成为未来某日被翻出来的“罪证”?奉天殿前,只剩下压抑的呼吸声和天幕光芒流转的微响。

    “永…永乐帝…还有第三子?”一个站在后排、消息不甚灵通的年轻勋贵,忍不住用极低的气音问旁边的同伴,打破了死寂。他实在想不起天幕中那位“赵王”是何方神圣。

    他身旁一位年长些的伯爵嘴角扯出一丝苦涩的弧度,同样压低声音提醒:“糊涂!忘了天幕初现时,建文扣押燕王三子为质?除了守北平的朱高炽、在阵前救父的朱高煦,剩下那个年纪最小的……可不就是这位‘人畜无害’的赵王朱高燧么?”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无尽的荒诞,“只是……谁能想到,这位在天幕靖难时连面都没露过的小透明,二十多年后,竟能闹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大案?弑父伪诏……嘿!”

    那年轻勋贵闻言,更是目瞪口呆,此刻,未来的汉王朱高煦尚在襁褓,赵王朱高燧……更是连影子都没有呢!一股时空错乱的荒谬感,让所有人心中都沉甸甸的。

    文官班列中,那些饱读史书的翰林学士、六部堂官们,虽垂首肃立,眼观鼻鼻观心,心中却早已是惊涛骇浪,腹诽不已。

    “得国不正,终有此报!”一位素以耿直著称的老翰林在心中无声呐喊,“太宗(朱棣)以藩王逆取大位,虽武功赫赫,然心中鬼蜮难消!猜忌刻薄,竟至于此!父子相疑,兄弟阋墙,何其酷烈!何其……不堪!”

    “反观洪武爷……”另一位侍郎心中暗叹,目光不由自主地瞟向龙椅上那位散发着寒意的开国皇帝,“纵有蓝玉案之酷烈,然对诸皇子……终是保全多于屠戮。分封二十四王,镇守四方,虽有尾大不掉之弊,却也未见如此父子兄弟倾轧至斯!永乐……两子夺嫡,闹得沸反盈天,竟不如洪武爷膝下二十余子……至少,面子上还维持着天家体统!”

    这无声的评判,如同最锋利的史笔,虽未宣之于口,却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通晓兴衰之理的文官心底。

    天幕的光芒,不仅照亮了未来的战火,更照见了权力巅峰那无法摆脱的猜忌与孤独,以及那由“不正”而滋生的、代代相传的诅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