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朱高煦投降 (第2/3页)
一丝极其短暂的挣扎,但旋即被更深的恐惧淹没。他颓然摇头,声音干涩无力:“城小……兵寡……如何能胜?徒……徒增伤亡罢了……”
他推开王斌阻拦的手臂,如同被抽去了脊梁,踉跄着走向城外那黑压压、沉默如山的朝廷大军。
宣德皇帝朱瞻基端坐于龙辇之上,平静地看着自己这位曾经骁勇善战的二叔,如同丧家之犬般匍匐在尘埃之中。
周围随驾的文武大臣群情激愤,纷纷出列上奏:
“陛下!汉王朱高煦,悖逆人伦,悍然造反,罪不容诛!请陛下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附议!当处以极刑,夷其三族,方显天威!”
“乱臣贼子,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正国法!”
奏疏如同雪片般呈上,皆请用重典。
朱瞻基却抬手,止住了群臣的喧嚣。他目光落在面无人色、抖如筛糠的朱高煦身上,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全场:“尔等所奏,朕已尽知。”他示意内侍,将那一摞摞弹劾朱高煦、请求将其明正典刑的奏章,全部拿到朱高煦面前。
“汉王,你且看看。”朱瞻基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朱高煦颤抖着抬起头,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要求将他千刀万剐的奏疏,仅存的一丝侥幸彻底粉碎!
巨大的恐惧攫住了他,他再也支撑不住,“扑通”一声重重磕下头去,额头撞击在冰冷的土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涕泪横流,声音凄惶绝望:
“臣……臣罪该万死!万死!生杀……生杀惟陛下命!惟陛下命啊!”他像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将生死完全寄托于皇帝的“仁慈”。
朱瞻基看着脚下摇尾乞怜的亲叔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有厌恶,有鄙夷,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他沉默片刻,开口道:
“取纸笔来。”
内侍立刻奉上。
“写下书信,召你诸子,即刻出城,随朕同归京师。”朱瞻基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准你一家团聚。”
此言一出,如同赦令!朱高煦如蒙大赦,连连叩首:“谢陛下天恩!谢陛下天恩!”他手忙脚乱地抓起笔,几乎是趴在地上,哆哆嗦嗦地写起了召子归降的家书。
接着,朱瞻基环视群臣和乐安城,声音陡然转厉:“汉王之乱,罪在首恶数人!倡逆者王斌等,即刻拿下,押送京师,交锦衣卫严审!其余城中官民将士,凡被胁迫附逆者,一概赦免,不予追究!”
“令阳武侯薛禄,全权巡抚乐安,安抚军民,整肃防务!即日起,改乐安州为——武定州!昭示天下,以武止戈,定国安邦!”
旨意下达,干净利落。既严惩首恶,又迅速安定人心。一场看似可能燎原的藩王之乱,竟在宣德皇帝御驾亲征的煌煌天威和精准施策下,消弭于无形。
洪武朝堂上,一直屏息凝神观看的君臣们,终于长长地、不约而同地吁出了一口浊气。
--
江西分宜,小院秋深。
黄子澄枯坐院中,看着天幕上朱高煦匍匐乞降、宣德帝从容定乱的一幕。手中那份宣告他此生功名尽革、永不得叙用的朝廷邸报,早已被攥得皱烂不堪。冰凉的秋风吹过他花白的鬓角,带来刺骨的寒意。
“御驾亲征……当机立断……怀柔安众……”他口中喃喃,每一个词都像一把钝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