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200章 东厂立,老朱震怒

第200章 东厂立,老朱震怒

    第200章 东厂立,老朱震怒 (第1/3页)

    【永乐设立内阁之初,】天幕文字清晰陈述,【靖难方定,永乐坐镇南京,太子朱高炽(仁宗)于北京监国,协理庶务。此时朝政重心尚在南北二京,日常庶务繁多却非极险,五品文臣如解缙、黄淮、杨士奇等,足堪参赞机务】

    文字旁,甚至浮现出简略的图表:

    【永乐元年:解缙(翰林侍读,五品)、黄淮(翰林侍书,五品)、杨士奇(翰林编修,七品)……】

    【品级特点:品阶普遍不高,多为皇帝近侍之臣(翰林官),便于咨询顾问,处理文书】

    看到此处,奉天殿前的朱元璋,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丝。

    “嗯,”他低沉的嗓音在寂静的广场上响起,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身旁的马皇后解释,“新人练手,起步低些,无妨。咱用人,也讲究个循序渐进,放在眼皮子底下磨砺。老四刚坐稳江山,太子又在北边盯着,用这些年轻些的读书人,处理寻常奏章、出出主意,倒也使得。”

    天幕并未停止,文字继续流淌,揭示着时间的伟力与局势的变迁:

    【然,自永乐八年起,情势陡变:迁都北京,天子常驻北疆;五次亲征漠北,大军频动,粮秣、军情、调度如山海般压来;兼营建北京、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国事之繁巨、险峻,远超初创之时。】

    【于此滔天巨浪之中,五品之微官,其识见、威望、决断之力,已难承中枢之重。永乐对阁臣要求日高,非深谙朝局、经验老道、能于惊涛中掌舵者不可胜任。】

    紧接着,天幕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时间沉淀:

    【永乐十年:杨士奇(左春坊大学士,正五品)、杨荣(翰林学士,正五品)……】

    【永乐十五年:杨士奇(兼兵部尚书,正二品!)、杨荣(工部尚书,正二品!)……】

    【洪熙元年(仁宗):杨士奇(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内阁首辅)、杨荣(谨身殿大学士)……】

    【宣德九年(宣宗):“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位极人臣,官至一品或从一品大学士,执掌内阁近三十年,须发皆白,成朝廷柱石】

    看着那从七品编修一步步跃升到一品大学士、兵部尚书,看着“三杨”的名字伴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始终,看着那“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朱元璋的眼神变得深邃。他用力捻着胡须,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这话…在理!”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认同,他环视阶下肃立的勋贵与文臣,“平常年月,换人如换刀,咱想用谁就用谁!可老四那是什么光景?大军在外,皇帝亲征!京城里坐镇的,要么是太子监国,要么就得靠几个信得过的老臣撑住局面!这种时候,换上个毛头小子?压不住阵脚,一个闪失就是塌天大祸!”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老兄弟,又落回天幕上“三杨”的名字,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

    “更何况……咱自己心里清楚,这人用熟了,知根知底,知道他几斤几两,办事才放心。新人?再是惊才绝艳,没在风浪里滚过几遭,没在咱眼前把心肝都剖开看过,想入咱的眼,难!”

    这番话,既是说未来的永乐,又何尝不是在说他自己?对权力的掌控和对“老人”的依赖,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天幕的金光流转,内阁沉浮的画面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心悸的深红与墨黑交织的色调。空气仿佛瞬间凝滞,带着铁锈与血腥的气息。

    【洪武十五年,】天幕的文字冰冷而清晰地切入,如同刀锋刮过骨面,【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千年相权,为监视勋贵重臣,震慑百官,特设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