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祖训废,太监出笼! (第3/3页)
阀门。】
【更有太皇太后张氏,深居宫中,威望隆盛。其存在,足以震慑内廷宦官野心,阻绝内外勾结之途】
【幼帝朱祁镇,于杨士奇、杨荣、杨溥,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濙等宿儒重臣教导下,习帝王之道,学治国之术】
天幕最后总结道:
【此四柱撑天,辅以张氏镇宫,幼主潜心向学。正统六年,北京奉天殿重建告成,帝于斯殿正式亲政。若循此制,大明纵难复洪武、永乐之赫赫武功,然守成仁、宣之治,使天下安泰,黎庶康宁,亦非难事】
一幅堪称完美的权力制衡与幼主培养蓝图,在天幕上徐徐展开。
勋贵们看到兵权仍在“自己人”手中,纷纷暗自点头;
文臣们见内阁、六部地位稳固,且幼帝得名师教导,亦觉未来可期。
就连朱元璋紧锁的眉头,在看到“四柱撑天”、“勋贵掌兵”、“幼帝向学”这些字眼时,也不由自主地微微舒展。
这安排,似乎……确实兼顾了各方,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皇权的平稳过渡和国家的正常运转?
尤其是看到自己亲选的孙媳妇张氏,依旧如同定海神针般坐镇后宫,压制着内廷可能的歪风邪气,朱元璋心中甚至涌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
“妙!”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发出“砰”的一声闷响,脸上竟难得地露出一丝激赏之色,“分权制衡,内外相维,文武相济,更有贤后镇宫!这布局,深得制衡之精髓!好!好一个‘四柱擎天’!”
他似乎暂时忘却了太监分权带来的不快,完全沉浸在这套精密设计的权力架构带来的安全感中。
然而,就在他捻着胡须,嘴角那抹激赏的笑意尚未完全展开的瞬间——
一股毫无征兆、却无比强烈的寒意,如同数九寒冬里最凛冽的冰锥,猛地从他心口最深处窜起!瞬间刺透四肢百骸!
“福无双至……”朱元璋脸上的笑容骤然僵住,如同戴上了一副冰冷的面具。他捻着胡须的手指猛地顿住,指尖传来一丝细微却清晰的刺痛——竟是不知不觉间用力过猛,捻断了一根坚硬的花白胡须!
那四个字如同魔咒,在他脑海中轰然炸响:祸不单行!
这蓝图太完美了!完美得像一个精心搭建、环环相扣的琉璃塔。内阁、六部、勋贵、内廷、太皇太后、幼帝……每一个环节都看似稳固,彼此制衡。
可正是这种完美的平衡,让经历过无数腥风血雨、深知人性险恶的朱元璋,嗅到了其中潜藏的巨大危机!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裂痕,任何一个节点的人心起了贪念,或者……那个被寄予厚望、在众星捧月中长大的幼主,本身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这看似坚不可摧的四柱擎天,会不会在顷刻间……轰然倒塌?
他猛地抬起头,死死盯住天幕,目光仿佛要穿透那金色的文字,看到那个名叫朱祁镇的正统皇帝亲政后的未来。
一种不祥的、冰冷的预感,如同毒蛇般缠绕上他的心脏,越收越紧。这完美蓝图之下,等待着他大明江山的,究竟是延续的治世……还是一场足以倾覆国本的滔天大祸?
--
今天只有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