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将亲征当儿戏的朱祈镇 (第1/3页)
应天府上空的天幕,那幽蓝深邃的光芒此刻仿佛浸染了一层不祥的血色,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洪武君臣的心,也随着天幕画面的流转,一点点沉入谷底。
金色的字迹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急促感,揭示着那场灾难性亲征的开端:
【正统十四年七月,北元太师也先寇边,烽火连天。帝(朱祁镇)年少气盛,深居九重,不谙兵事,唯信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之言。王振亦不晓兵,然贪图边功,惑帝曰:‘以陛下天威临之,北虏必望风披靡!’ 君臣二人热血沸腾,以为此去定能如太宗、宣宗故事,立不世之功勋,青史留名。遂力排众议,一意孤行,定下御驾亲征之策】
画面仿佛也随之晃动,映出紫禁城内廷的景象。
年轻的皇帝朱祁镇脸上带着一种不切实际的亢奋红晕,而侍立一旁、面白无须的王振,眼中闪烁着攫取权力与荣耀的贪婪光芒。
殿外,以吏部尚书王直为首的重臣们跪倒一片,声嘶力竭地劝谏:
“陛下!边鄙之患,自古有之!只需择良将,遣精兵,将士用命,必可图胜!万乘之尊,岂可轻蹈险地?臣等恳请陛下坐镇京师,运筹帷幄!”
“守土有责,责在边将!陛下身系天下安危,切不可亲御六师,以临塞下啊!”
劝谏声如潮水般涌向御座,然而朱祁镇只是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眼神依旧被王振描绘的“辉煌胜利”所占据。所有的忠言,都被那层名为“热血”和“信任”的蒙昧轻纱隔绝在外。
【七月十六日,帝率京营精锐及扈从文武大臣五十余万(注:实际兵力有争议,此处取当时号称之数),仓促离京】
“仓促”二字,如同重锤,狠狠砸在奉天殿前每一个人的心上。朱元璋的眉头已经拧成了一个死结,徐达、蓝玉等宿将的脸色更是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五十万大军!国之根本!如此庞大的力量调动,竟用“仓促”二字形容?这哪里是打仗,简直是儿戏!
天幕的画面变得阴郁而混乱,金色的文字继续流淌,勾勒出一幅幅令人揪心、更令人愤怒的行军图:
【十七日,大军抵龙虎台(今北京昌平西南)。营盘初立,夜惊骤起!巡夜士兵偶发异响,睡梦中之官军误以为敌袭,惊惶而起,自相践踏,乱作一团!虽误会旋即澄清,然军心已沮,不祥之兆已显】
奉天殿前,死一般的寂静。
耿炳文猛地吸了一口凉气,王弼更是忍不住低声骂了一句:“未战先乱,主将之过!”
蓝玉抱着胳膊,嘴角扯出一个冰冷的弧度,眼中满是鄙夷:“龙虎台?离京城才多远?连自家营盘都稳不住,还打什么仗?这王振,废物点心!”
朱元璋的指节捏得咯咯作响,龙椅的鎏金扶手被他无意识抓握的地方,已然留下了深深的指印。他仿佛看到了当年鄱阳湖大战前,军心不稳的可怕景象。
不祥,仅仅只是开始。
【十九日,过居庸关。二十日,抵榆林站。二十一日,至怀来城西。二十二日,达雷家站(今河北怀来东)。二十三日,至宣府(今河北宣化)】
【兵部尚书邝埜,于颠簸行军途中不慎坠马,重伤!然军情如火,只能勉强支撑随行】
【更兼天时不佑!北地雨季,连日风雨交加,道路化为泥沼!大军未至大同,士卒饥寒交迫,倒毙、冻伤病亡者,已不可胜数】
画面适时地闪过几个片段:泥泞中艰难跋涉、形容枯槁的士兵;倒在路边,被雨水泡得肿胀发白的尸体;勉强支撑在马上,脸色惨白、摇摇欲坠的兵部尚书邝埜……一股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