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 第四百五十六章 训勉仪式

第四百五十六章 训勉仪式

    第四百五十六章 训勉仪式 (第2/3页)

    他自幼饱读诗书,深知文化传承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此次听闻朝廷要在中亚行省兴办皇家学院分院,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前来。

    在他看来,将中原的儒家文化传播到西域,远比在江南乡下做个私塾先生更有意义。

    与周文彬一同前来的还有格物工匠李铁山,他来自应天府的工部作坊,擅长铸造火器与修建水利设施。

    李铁山拍着自己的藤箱,声音洪亮道:“大人,俺这箱子里装的都是改良后的水车图纸,还有火器零件的模型,到了中亚行省,保管能用得上!”

    他此前曾参与过京城铁路的修建,对火车的构造了如指掌。

    此次主动请缨前往中亚,便是想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带到那里,帮助当地百姓改善生活,同时也为大明军队稳固边防提供支持。

    兵法堂的报名者赵烈则是一身戎装,他出身于北平卫的军户家庭。

    赵烈对身旁的同伴说道:“此次前往中亚,不仅要教当地驻军演练阵法。

    更要协助朝廷安抚民心,让那些西域部落知道,大明不仅有强大的军队,更有仁厚的治理。”

    也明白单纯依靠武力无法长久地统治一个地区,只有让当地百姓认同大明的文化与制度,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经过数日的接待,前来报到的人才已达两千余人,远超朝廷最初预计的名额。

    吏部将这些人才按照专业分为儒家、格物、兵法、杂学四组,每组选出十名代表。

    准备在训勉仪式上向皇孙朱雄英汇报各自的规划与想法。

    训勉仪式当天,皇城太和殿前的广场上旌旗招展,气氛庄重。

    两千余名人才身着统一制作的青色长袍,整齐地排列在广场上。

    辰时整,随着一阵清脆的钟声响起,皇孙朱雄英身着明黄色龙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缓步走出太和殿。

    “参见皇孙殿下!”

    众人齐声跪拜,声音响彻云霄。

    朱雄英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目光缓缓扫过广场上的人群。

    语气温和却不失庄重:“诸位远道而来,辛苦了。

    今日召集大家在此,既是为了表彰你们勇于担当、为国分忧的精神,更是为了与大家明确前往中亚行省的使命与责任。”

    他走到儒家组代表面前,拿起周文彬手中的《论语》,轻声说道:“儒家文化讲究‘仁政’‘礼治’,历经千年传承,早已成为我大明的立国之本。

    中亚行省的百姓多受草原文化影响,习俗与中原迥异。

    你们前往那里兴办儒家学堂,不仅要教授圣贤典籍,更要将‘仁爱’‘孝悌’的理念融入当地生活。

    比如,教导百姓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让他们摆脱游牧生活的漂泊之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