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喜讯 (第2/3页)
四星,全部入轨!
发射完成之后,王诩发表了一番简短的讲话,肯定了星界航天所有工作人员的功劳。
以口头夸奖+转账撒币的形式。
“星斗一号”项目的成员们为此欢呼不已。
王总不愧是王总,绝不画饼,从来都是现场烙给你吃!
撒币完之后,王诩挥手告别了“星斗一号”项目的成员们,然后喊上星界航天的CEO、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三人,开一个小会。
“有一个问题我很好奇,‘星斗一号’可以拍到航母吗?”进了会议室,在主位上坐好,王诩立即问出了观摩发射过程中心里冒出的疑问。
星界航天的CEO也是老航天人。
但是他离开技术岗位已久,对许多前沿领域的知识已经非常生疏。
因而听到王总的询问以后,并没有开口回答,而是把机会让给了首席科学家和首席工程师。
首席科学家与首席工程师对视了一眼,进行了一番十分默契的无言商量。
片刻后,首席科学家迎着王诩灼灼如火的注视,清了清嗓子说道:
“王总,‘星斗一号’目前发射的四颗卫星用的‘吉省一号’的技术底子。
在轨高度约650公里,处于太阳同步轨道,以保证对地观测时光照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影像数据的对比分析。
核心分辨率为全色0.72米、多光谱2.88米。
具备常规推扫、大角度侧摆、同轨立体、多条带拼接等成像模式。
具备分辨率1.12米、90秒/25帧的高清彩色视频拍摄能力。
此外,我们在高速数据下行与在轨处理能力上进行了优化与升级。
从理论上来讲,‘星斗一号’完全有能力发现并持续监视航母。”
说到这里,首席科学家停顿下来,斟酌了一番语言,方才继续说道:
“这么和您说吧,王总。
以尼米兹级航母为例,一艘这个级别的航母长约330米,宽约70-80米。
在广阔的海域上,这样一个巨大且特征明显的人造物体,对于0.72米分辨率的全色影像来说,是一个极其显眼的目标。
因此,‘星斗一号’看到‘它’,在理论上是轻而易举的。”
听到这里,王诩微微蹙着眉头,插话问道:“理论上轻而易举,实际上呢?有什么困难之处吗?”
首席科学家想了想,如实回道:
“发现不难,识别也不难,难点是跟踪与监视。
想要实现对一艘航母的无缝、持续、实时跟踪与监视,必须克服四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重访周期。
即便‘星斗一号’计划的卫星具备大角度侧摆能力,但是对于大洋上的一个移动目标,目前的由四颗卫星组成的微型星座,其重访周期可能需要好几个小时。
在这几个小时里,航母已经跑出去上百乃至几百公里了。
其次是天气影响。
光学成像无法穿透厚密云层。
合成孔径雷达SAR等微波遥感器虽然可以穿透云雾,不受昼夜限制,但是SAR数据的处理和识别比光学影像更复杂。
以目前的技术,等到完成SAR数据处理和识别,航母也已经跑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