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下山 (第2/3页)
二军的过度反应,此次南巡的地方,基本都在帝国的边郡,换言之,是大汉比较穷苦、最为穷苦的地方。
在这些地方观人间,看什么?
人大饥,易子而食?
董仲舒原计划是陛下一路疾驰,逢山涉水时便祭,中遇祥瑞,短则数月,长则一年,就返回长安城,让陛下向上君讨要国政。
现在,多了个“任务”,要深入民间,根据百姓生活,书写心得体会。
不仅巡游时间会增加数倍,而且,那些民生疾苦能写吗?
要知道,孝文帝、孝景帝的盛世,文景之治,是有不少水分的,再加上陛下这十数年来对整个大汉的可持续性竭泽而渔,所形成的巨大差异,如果以暴政二字形容陛下过去二十年的统治,都是对暴政二字的侮辱。
陛下的暴君之名,恐怕立时就要超越始皇帝,直追桀纣二君而去了。
更关键的是,这还不能写假的,因为,这不光后世的人会看,今世的人也要看,造假,顷刻间便会被揭的底掉。
“想来是这个意思。”
“如果陛下不写呢?”董仲舒望向吾丘寿王问道。
“陛下出行,连随侍女眷、中朝官吏、期门郎,少数也有两三千人,人吃马嚼,不比一支军队行军消耗要小,整个南巡,至少要几万金,但陛下,已经没钱了。”
“那也不可能连几万金都没有,窦太主、平阳公主,这些太主、公主凑凑,难道就缺这点吗?”
“老师,不是那么简单的。”
吾丘寿王见老师不完全了解大汉钱粮制度,慢慢说道:“有些时候,钱是不能直接等同粮草的,尤其是在边郡,钱粮失衡,粮草能比钱贵,当然,如果真是钱多,想弄到粮草也是能弄到的。
但是,如果没有地方官府支持,出巡队伍的安全怕是都没有办法保证,期门郎再多,也是会被打空的。”
他说的很含蓄,但董仲舒却明白了,大汉的动荡,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匪盗丛生、暴民四起。
战报会骗人,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