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妖魔 (第1/3页)
季夏之日,正是农家大忙的时节。
函谷关内外的农夫们,一边要收割大麦、小麦,一边要种下谷子、豆子、荞麦,抽空的时候,在菜园栽下葵菜。
这时,人忙、地忙、牛马忙,大汉田畴一片紧张活跃。
但较之往年,令人揪心的是,匈奴单于伊稚斜率军突袭大汉代地,农夫们是不懂代地重要性的,但见指点他们收、耕的农、墨百家子弟面露忧虑,再加上一些不好的传闻,“代地存,大汉存,代地失,大汉亡”,更让农夫们惶恐不安。
他们无法理解朝廷刚在南越、西南夷打了胜仗,为何转眼就要亡国了?
汉匈僵持、对战近百年,十数年的变化,让大汉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对匈奴人的畏惧,但这不足以扭转大汉的中、老年对匈奴人的恐惧。
年轻人听闻匈奴入侵,纷纷到郡县衙、诸侯国府请战赴北与匈奴大战,对此,有上意,登名造册,暂不做动员。
中、老年则在有心人的挑动下,进行着“囤粮”、“抢盐”等事,朝廷有明旨,诸郡、县衙,诸侯国府加以劝导,当然,民间的恐慌,不是红口白牙的地方官能止住的。
国业下场了。
以任家为代表的国粮,以东郭家为代表的国盐,以常价大售粮、盐等物,无论百姓想买多少,朝廷就卖多少。
粮食存储,只要方法得当,短期是不会有问题的,最多放久了味道不太好而已。
而食盐,根本没有所谓的储存时间,哪怕受潮了,再晒干就是了。
人类的生存、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大多数生活必需物,都是有办法长期保存的,所以,上君明旨诸国业,市场有需要,百业能供给。
大汉五市,日夜无休,百业平价不改,很大程度缓解了民间的恐慌。
在这种“国难”、“民慌”的时候,总是不缺少试图大发国难财的存在。
尤其是赵地,五市之一的北市邯郸,一些自以为知道“大汉未来”的世家豪强、巨商大贾,鲸吞着市场上的物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